生物通
  新闻关注 麻风病研究进展  

导读:195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了“国际防治麻风病日”。2012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主题是“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进一步落实麻风病防治政策,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麻风病患者及畸残者这一特殊群体,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力争早日消除麻风病的危害。


世界麻风病日: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能损害,往往表现为肢体畸形。

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2011年卫生部印发的《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麻风病整体疫情并无明显下降,部分地区疫情出现波动。由于没有疫苗,当前对于麻风病还无法实现有效预防,且治疗多属于二级和三级治疗,即对个体防止疾残出现和已经形成疾残后的功能性治疗。进一步宣传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消除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加大救治力度,以实现最终消除麻风病危害目标任重而道远。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张福仁博士在2012年第59个“世界麻风病防治日”前夕透露,他的团队近期又发现了第十个麻风易感基因,与此前已公布的9个易感基因,将进一步有助于确定麻风易感个体,为未来麻风病的一级预防积累基础。
[ 全文浏览 ]

 
世界麻风病日(国际麻风节)


1954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人民造福,决定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7年11月27日决定,自1988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

 

◆ 麻风病研究进展:


《自然遗传学》发两大高校新成果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张福仁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与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科研团队、新加坡国立基因研究院刘建军教授团队在既往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继2009年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方法率先发现7个麻风易感基因后,再次发现了2个新的麻风易感基因,并首次证实其中一个与传染病有关。

研究称人类通过犰狳感染麻风病
长期以来麻风病被学界认为只在人类间传播。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称,美国首例麻风病人可能由犰狳传染而来。

三教授联合发文 解析易感基因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山东皮肤病临床学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麻风病6个易感基因和一个基因位点。这标志着我国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麻风病的发病机理、易感个体筛查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版上。

《PLoS综合》:斑斑尸骨揭示麻风病起源
麻风病的历史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悠久”。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印度出土的一具4000年前的骨骼上发现了这种疾病留下的痕迹。这一发现至少将麻风病的起源上推了1500年,同时为搞清这种疾病如何在地球上传播提供了线索。

◆ 麻风病热点新闻:


十问麻风病:如何防治麻风病
今年1月29日是第59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那么麻风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病?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麻风病?编者特别搜集以下有关麻风病的小知识。

Science关注中国医学两个难题
Science杂志发表了两篇社论文章,关注中国医学研究和医学临床方面的两个难题,文章Leprosy's Last Stand—or Early Days of a War of Attrition?评论了中国麻风病的现状和对未来的担忧

麻风村不愁吃饱穿暖,盼的是被正常对待
昨日是第59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从1953年起,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确定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麻风病,对于经历过解放初期的那代人来说,是恐惧,甚至有些不堪回首的记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却只是个陌生的故事。

台湾女记者辞百万年薪 支教四川麻风村十余年
台湾女记者张平宜辞去百万年薪工作,放弃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那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2000-2011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info@ebiotrade.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