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期刊的“影响因子”

【字体: 时间:2006年02月24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2005年底的“黄禹锡造假事件”引得国际科学界一片哗然,而黄禹锡此前之所以能够出尽“风头”,《科学》杂志的高影响因子是因素之一。但影响因子是否真正代表了一本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因子究竟又是从何而来?当前能否真正杜绝论文的欺诈和造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编辑部主任谭建辉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主办的、有着20多年历史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术期刊。

    记者:影响因子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

    谭建辉:影响因子实际上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是评估期刊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影响因子并不是对论文质量、期刊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唯一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分析期刊学术质量及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体系,单独用影响因子评价期刊和论文的质量,某种意义上是对期刊、作者、论文水平评价的一种误导。

    从20世纪80年代,期刊把影响因子作为期刊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甚至是期刊生存唯一的目标,国内期刊与期刊之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内涵,出现了人为“操纵”期刊影响因子的情况。如有的期刊派专人对引文进行编辑加工,取消同类期刊的引文;减少国内期刊的参考文献数量;增大国外参考文献数量;减少参考文献的期刊种类;为了提高影响因子,不加限制地增加自引率,个别期刊自引率达30%以上,甚至达到50%;更有期刊要求作者必须引用自己期刊的参考文献,否则就不予发表等等。上述做法,不仅让作者有苦难言,也让诸多论文的质量难以令人信服。

    正确引用相关参考文献是对前人、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是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但应该引起专家、作者极大关注的是,一方面是有的期刊为了达到提高影响因子的目的,在参考文献条数的来源上大做文章,有的研究性论文甚至只有寥寥几条参考文献;另一方面,虽然专家在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被引用率却比较低,就连专家本人也不去引用,这只能说明其论文学术水平和在本学科专业的影响力还不够。

    记者:黄禹锡造假令人“深信不疑”,正是借助了《科学》杂志的高影响力,目前论文的欺诈和造假行为能否通过规范审稿程序彻底杜绝?

    谭建辉:“黄禹锡造假事件”曝光之后,很多人都考虑改进审稿制度的问题,但科学研究博大精深,专业研究领域越分越细,所以目前的论文欺诈和造假行为还不可能通过审稿制度及审稿程序而得到彻底清除。

    2005年,《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也发现过抄袭他人论文和一稿多投等现象,而且此类现象还多次出现。比如,某医院投来一篇有关磁共振波谱学研究的论文,一审评语为资料方法正确、图谱正确,但对数据有些疑问,请波谱学方面的专家审定。复审结论为根据本文数据不可能得出正确波谱图形。作者本人也不能解释其原因,最终作退稿处理。另外,抄袭他人成果,特别是多个作者合作撰写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更难被发现,但我们也发现过从文字到图片一字不漏的抄袭现象。

    杜绝不符合条件的论文首先要求审稿专家具有严谨、认真、公正的科学态度;编辑部要制定严格的审稿程序,不该送审的论文坚决不送审,提高送审质量,减轻审稿专家的社会压力。一篇论文的发表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因此编辑部也由一个单纯的学术部门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网。有些作者会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只靠编辑部杜绝不符合条件的论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家们的支持与理解。审稿专家及编辑都要加强对参考文献的查阅工作,以减少造假、抄袭等现象出现。

    从作者角度上来看,我们编辑部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某位审稿专家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质疑时,作者会很“轻松”地说把数据改一下就行了。真实可信的实验结果是论文的灵魂,作者一定要有严谨的科学写作态度,如实反映实验结果,不能为了达到某一目的,随意改变数据或抄袭他人结果。

    影响因子的误导使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自主创新性论文受到很大冲击。近十几年来,在几乎各个大学和科研单位,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科研成果评奖的论文都以SCI、EI及影响因子为评价标准,导致我国高质量科技论文外流,出现国家出钱、国外期刊得成果的现象。随着中国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不断增加,国外几家大刊更是看准了中国潜在的巨大的科技论文市场,就连SCI的扩展版、EI增刊也专门为中国科技论文拓展学术平台,其目的不言自明。(作者:潘锋)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