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眼中的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字体: 时间:2007年10月12日 来源:新华网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家眼中的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谈到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哈德·埃特尔时,几位与他共事过的中国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他那美妙的琴声。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已公布的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中,埃特尔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一位。
 
热爱钢琴 好读史书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微雪告诉记者,他于1999年到2002年在埃特尔所在的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做博士后时,每年圣诞节埃特尔都会为所里的外籍研究人员组织一次聚会,聚会上他会为大家弹奏几支钢琴曲,还会轮流到每一桌坐坐,与大家谈谈工作,聊聊生活。
 
“格哈德·埃特尔对人非常谦和,他兴致好的时候,还会邀请几位擅长小提琴和单簧管的朋友组成小乐队,一道为大家演奏几支曲子。”李微雪说。
 
“他的琴声是如此的美妙。”回忆起当年与埃特尔共事的时光,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吴凯如是说。
 
李微雪说,在化学研究以外,埃特尔对人文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籍,家里可称得上是‘汗牛充栋’,言谈中能感觉到他的历史知识非常丰富。”
 
治学严谨 坚持自己查资料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吴凯说,格哈德·埃特尔最重要的贡献,一是对表面化学反应,特别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实际上人们对合成氨的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而埃特尔的研究是最接近于真实情况的;二是对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这是化学和物理研究中一个非常基本的过程,埃特尔不仅用现代表面科学的手段来研究它,还发展了一些理论。此外,他还用表面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很多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包括燃料电池、臭氧层的改变等。
 
“可以说,他是表面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带动了现代表面科学的发展。” 吴凯说。
 
吴凯在弗里茨—哈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时,格哈德·埃特尔是他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两年多的相处,埃特尔留给吴凯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严谨。“埃特尔有几个秘书,但他依然自己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他会和我们探讨论文中非常细小的细节问题,不厌其烦地和我们一起修改。”
 
他与中国交往密切
 
李微雪介绍说,自1997年起,埃特尔教授就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同时应邀开始担任大连化物所《催化学报》的顾问。
 
大连化物所包信和研究员1989年到1996年期间,在埃特尔教授研究组做访问学者,从事催化化学的前沿研究。包信和研究员1996年回到大连化物所工作后,埃特尔仍与包信和研究员保持密切联系,支持、关心中国的科研发展。
 
在2000年,双方组建了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纳米催化技术”伙伴关系研究小组,利用表面科学的表征、制备手段,研究催化反应的纳米作用基础。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2005年项目结束时,德国马普学会主席格鲁斯赞誉说“该合作伙伴小组是中科院德国马普学会最成功的合作研究项目之一”。
 
在此期间,埃特尔本人也曾四次到访大连化物所。“埃特尔在我们的一些重大研究方向上曾多次给予过指导,在一些重大课题上曾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建议。与他的合作中,我们学到了他作为一位化学大家独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李微雪说。
 
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埃特尔所在的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高压氧化催化理论”伙伴关系研究小组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成立,致力于发展基于量子力学的、准确的并具有预言能力的、在真实的氧化环境条件下的催化理论。李微雪是这个小组的牵头人。
 
迄今,大连化物所已有20多位科研人员先后赴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从事联合研究工作。
 
“当他向别人介绍我们这些中国研究人员时,总是说‘这是我的中国朋友’。”李微雪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