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招生部部长因伪造学历辞职

【字体: 时间:2007年05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麻省理工招生部部长因伪造学历辞职

  

麻省理工招生部部长因伪造学历辞职 
 
科学时报    作者:实习记者 李娜
 
 
    伪造三校学位

    4月26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官方网站称:MIT高级管理人员、招生部部长玛丽莉·琼斯(Marilee Jones)被证实“在学术能力上故意误导了学院”,即早年在求职简历中伪造学历,并且在MIT工作的28年间一直没有改正这个错误。琼斯于当日发表辞职声明,MIT官方宣布已任命临时的招生部部长Stuart Schmill,即时生效。

    当天,琼斯在MIT官方网站发表的简短个人声明中,承认自己1979年首次向MIT申请职位的时候谎报了学历,并且在MIT工作的28年间一直没有勇气改正,她为自己的行为向MIT内外支持、信任她以及给了她诸多机会的人表示极为歉疚。声明的末尾表示,希望个人隐私受到尊重。

    据美国媒体报道,琼斯曾在各种不同场合称自己曾在美国3所不同院校获得过学位——联合学院、伦斯勒理工学院以及奥尔巴尼医学院。事实上,她并未在上述任何学院取得过学位。伦斯勒理工学院 的发言人称,琼斯曾在1974年和1975年以兼职和非正式录取的身份进入过伦斯勒理工学院学习,但是并没有获得学位;另外两所学校均表示没有她的任何档案记录。

    MIT本科部部长Daniel E Hastings在致全校师生的邮件中表示:“这是一件令人难过和不幸的事,但是学校的诚信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决不能容忍这种行为的存在。”

    MIT 高层领导Phillip L Clay表示:“我们必须保障制度的诚信,那也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而且她也是我们关于诚信的主要发言人,但是这件事却正是在我们这里发生了。”他表示,这件事是令人惋惜的、伤心的,将来MIT会在这件事上吸取重大教训。

    MIT招生不可或缺的发言人

    消息爆出之后,许多其他高校的招生部职员和高校各学院法律顾问表示尽管她个人存在过失,但是其工作确实值得尊敬。

    琼斯现年55岁,来自奥尔巴尼,在美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望。琼斯于1979年进入MIT招生部办公室工作,1997年被任命为MIT招生部部长。曾在多个全美职业委员会任职。曾获得MIT最高行政奖以及MIT领导革新优秀奖等诸多奖项。

    在MIT校内,幽默、率直、判断力强的琼斯广受尊敬,但伪造学历事件使学生们和全体成员看起来既难过又震惊。“这是一个悲剧,因为她做得如此之好,但是很早以前所犯下的错误一下子抹煞了她的成就。”她的一位朋友表示。

    MIT化学系一名新生表示:“真的很意外,每位进入MIT的学生几乎都认识她,至少知道她的名字。无论何时,人的诚信出现问题,就会被树立为反面典型。但是我认为学生们应该超越这件事本身,从整体上看待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琼斯于1979年被招生部办公室录用,开始致力于征收女性进入MIT接受教育、进行科研。当时在MIT搞研究的女性只占17%,而现在女性比例将近50%。自从她进入这个领域,MIT招生的竞争力快速提升。琼斯一度成为促进学生、家长甚至是学院本身“降低招生狂热”的大众代言之一,她主张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她告诉学生们想要申请进入MIT,不一定需要拥有完美分数记录的履历,此前她已经成为高校招生不可或缺的发言人之一。

    “我们正在训练青少年一代不完全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琼斯在去年美联社的一次访谈中表示,“每天孩子都应该有不受别人干涉而自己做事的时间,这一代青少年一直受家长的束缚,他们被划分等级、被人不断分析和评估,他们的压力太大、太多了。” 她曾重新设计MIT的申请表格,缩减了列举课外活动一栏的空间,过去每个学生需要填10项这样的活动。

    去年秋天,琼斯曾在全国为促销她的新书而进行演讲,这本书的名字是《少一些压力,多一些成功:指引您的孩子顺利通过学院招生的新途径》,这是她和一个儿科医师合著的畅销书。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使她成为学院招生新理念的领袖人物。 

“学术不端”应追惩(人民时评) 
 
 
 
邓建胜

    学术造假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除了震惊世界的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编造人类胚胎干细胞论文案外,近来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一些知名学者的造假传闻也不绝于耳。不过,与受到严惩的黄禹锡有所不同,国内这些传闻的当事人少有被追究责任的。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是,近日清华大学以“学术不端”为理由,撤消了一位院长助理的教授职称。
  从报道看,“学术不端”的理由很简单:刘某自2004年6月起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任教,校方认定他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个人网页中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证据之一,就是其宣称自己在美国《普通病毒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权威论文”,压根儿就跟他没关系。
    这起“学术不端”只是近年来学术造假的新案例。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袭和剽窃几乎成了一些高校、科研机构教学科研人员谋生立命的法宝,甚至泛滥到了法不责众的地步。这些行为严重败坏了学风文风,导致学术道德沦丧,贻误人才培养。因此,在性质的认定上,最近有人把论文剽窃、学术造假上升到“学术犯罪”的高度。
  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甚至在个别领域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没有羞耻感了”。这其实只是一个方面,与此相关的,还有知识产权观念薄弱、相关法规缺失、编辑出版制度松懈、评审机制漏洞、成果鉴定主体错位、学位授予机制不严密等原因。因此,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要依靠三种力量”解决学术造假问题:其一是道德力量,让“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其二是行政力量,清华大学刘某被查处撤职是也;其三是法律力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从各地出现的学术造假情况看,很难说我们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学术造假就没有立过“规矩”,一些规章制度应当说还是健全的。为何这些“规矩”杜绝不了学术造假,一些铤而走险者仍能投机得逞,根子恐怕还在“本校保护主义”,在于一些学校碍于脸面,因此落实不力、追惩不够。哪怕是东窗事发,依然“家丑不可外扬”,千方百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学担负着传承知识、接续文化、弘扬道义的职责。尽管多数时候,诚信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但是学术诚信已经超越了个体道德,具备广泛的社会意义。为人师表者的道德缺失、荣耻不分,不仅是对学术尊严的亵渎和危害,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在对待刘某的问题上,清华大学的举措之所以值得称道,在于清华大学没有因“家丑外扬”的顾虑而不了了之,而是旗帜鲜明、措施坚决。这为今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处理类似的“学术不端”开了个好头。
   


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 专家指评价体系趋行政化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针对近些年连续爆出的学术行为不端事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杨宏山认为,造假、腐败这种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发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学术科研机构出现,这就说明,我们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跟不上。

  据他所知,现实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媒体披露出来的多得多。20多年前开始关注中国学术腐败现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最近在《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一文中表示,现在的学术腐败情况和20多年前比不是好转了,而是更糟糕了。

  他认为我国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的起因,是日益严重的以权钱为中心的社会风气,而学术腐败风气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原因,是当前各级领导对此种风气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者只看到本单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我国科学的健康发展,因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本单位学术腐败予以遏制。甚至也不排除有的单位部分领导本身与有关腐败集团或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因此才对腐败集团进行包庇。

  邹承鲁院士认为,教育部公开说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这些决定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的是,实际上真正得到严肃处理的教授级以上人物,只不过是其中的极少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程漱兰教授认为,学术不端行为频发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定律:贵金属作为贵重货币流通时,有的会受到磨损而变得不足值,久而久之,人们就故意拿不足值的货币到市场上流通,而真正的足值货币则用于收藏。市场上剩下的就只有劣币了。目前在学术市场上,我们的学术产品没有标准化、没有经过检验,就是说,当学术产品不分好坏的时候,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程漱兰分析,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管理者不管你的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只要数量够多,也不问你的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是走后门啊,是买版面啊,还是自费出的,是不是来自抄袭?当只注重数量的时候,有的学者自然就不分好坏,拼命发表文章。

  再者,在出版业追逐利益的时代,真正好的学术著作有多少能出版?除非作者特别有名气。出版社既出少量的高质量作品,也出大量的学术垃圾,垃圾逐步驱逐真正的好的作品,从而充斥学术市场。

  我们现在是制定了一些规定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但是这些规定还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机构不舍得花成本,因为按数量打分最容易、最省事。学术界要想解决学术不端行为,我认为要有充分的学术批评空间,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学术批评空气。学术界要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把学术批评当做家常便饭,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学术空气就能建立起来。

  如何才能杜绝学术腐败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松撰文指出,最关键的制度建设,莫过于恢复学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学术管理从日趋严重的行政化中解脱出来。然后,才谈得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举报和惩罚等细节的讨论。田松还指出,当学术仍然处于官场之中,如果官场腐败没有得到充分的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是没有办法单独解决的。这就好比一个重症病人,全身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都出了问题,单独治疗他的牛皮癣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

  杨宏山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杜绝此类事件,需要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比如规定教授必须独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对抄袭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要严加处罚,如发现副教授有学术不端行为,那就在三五年内不准他晋升教授。

  他认为,目前我国对学术造假、抄袭、腐败行为的处罚太轻,有些部门甚至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致使抄袭者或造假者所付出的成本加上被发现以后受到惩罚所付出的成本,远低于抄袭或造假所获得的收益,比如他可以凭借通过抄袭造假搞出来的成果去申报项目获得经费。只有加大惩罚的力度,当收益小于成本时,这种恶劣的风气才能得到遏制。

  加大惩罚的最好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对黄禹锡的处理:该校将其开除出校,撤销其教授职务,禁止其在5年内重新担任教授等公职,并追究了其刑事责任。在杨宏山的印象中,我国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最严厉的一次处罚发生在1996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潘爱华教授因一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涉嫌抄袭被开除出北大,从此不能再回到生物学界。他认为,取消一个学者在学界生存的权利,这样的惩罚更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

  北京大学“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周力平现在是《第四纪研究》、《科学通报》特邀编委,他说,国际杂志审稿有一定的审稿程序。文章发表之前都要送给专家审,这些专家都是活跃在科研工作第一线的,对国际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比较了解。专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作出判断,保证文章没有在任何杂志上发表过。我们国内也应该这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马俊岩)

  学术不端十大行为

  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这种现象存在于少数科技人员特别是少数硕士生、博士生和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学者中。

  伪造篡改实验数据

  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这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恶劣。

  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传播;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的同事、同学、亲友间相互挂名。

  伪造申请者或签名

  为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伪造申请者和主要成员,假造申请书中的个人信息以及冒名顶替他人签名。

  编造虚假简历

  在求职或晋升职称时,编造虚假学历、任职情况、学术成果、获奖经历等。

  重复发表论文

  论文一稿两投甚至一稿多投;将某一刊物已发表的文章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后重新投到另一刊物;将国外刊物以外文形式发表的论文以中文作为原创性论文在国内发表而不注明。

  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

  部分学者为提高论文数量,将可用一篇完整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论文发表中引用文献注释不明确;部分教授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挂名发表大量论文,而无法全面有效教育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素质大面积滑坡。

  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

  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审等过程中,因人情关系、利益驱动等原因,不能正确评价他人成果,利用职务权力和学术地位,走关系、拉选票,导致结论失去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与自己无利益冲突情况下,尽量抬高对他人的评价,与自己有利益冲突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人员,兼任太多社会和学术职务,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

  在进行科研活动中,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如虐待动物等。(来源:中国青年报;边集整理)

学术不端 自付代价(科技杂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尽管MarileeJones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升任招生负责人,但28年后,她不得不为自己当年的履历造假而黯然辞职,并在校方主页上发表了道歉声明。

  无独有偶。大洋的这一边,一个“史上最牛本科生”引起纷纷议论。
 
 
 
这个自称哈佛博士的23岁年轻人“访问”了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直到在浙江大学“访学交流”时东窗事发。并在校方核实其履历有杜撰嫌疑后被请出学校。如果不是有人向浙大反映,这个“哈佛博士”的好戏兴许还会继续上演。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师生为MarileeJones惋惜,认为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成果卓著,况且这么多年学校的学生质量也没有因此下降。如同有人一样不吝给予“哈佛博士”同情,认为低调处理为佳,以保护年轻人对科学的向往之情。殊不知,这样或许保护了一个年轻人,但他的“榜样”作用却可能会让一群年轻人步入歧途。因此,连尊重MarileeJones的学生也脱口而出“这是一个坏榜样”。

  联想到国内的学术圈,近年来这样的坏榜样时有出现,令人心惊。一些科研人员为谋求职位、申请项目、甚至是为完成科研工作量时弄虚作假。伪造学历、夸大科研成果以及论文剽窃等字眼在公众眼中已不再陌生。

  这些造假行为带来的危害可谓巨大。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一旦为“南郭先生”入主,巨额经费可能就因此打了水漂。同时,历时数年的科研项目也会因此浪费宝贵的时间。更严重的是,造假者万一“涉险过关”,尝到了甜头,对周围人的影响不容低估,也可能会给一些人形成“榜样的作用”。

  从目前看来,造假行为屡有发生的重要原因是造假成本不高、惩罚力度不大。在一些伪造学历、学术剽窃者被曝光时,相关事件的处理缺乏透明度和力度,有的悬而不决,有的轻描淡写甚至“为尊者讳”。这虽然让一些造假者在主持的项目或职位上一时下马,却并不妨碍他们在学术圈中继续厮混下去。

  这种对造假者不用重典的惩罚机制,就会使更多的人加入造假者队伍,造成群体性诚信失守,从而使个人诚信不再被人看重,成为造假者忽略不计的一个成本。如此恶性循环,当诚信的丢失显得不再重要时,一些人就不再以造假为耻。目前国内被曝光的几例事件中,没有一个人能在公众面前说出“我错了”三个字。

  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并把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价值所在。很难想象,缺乏诚信者能够坚持走在这个长途跋涉的征途上。前不久,国内两大科学机构中科院和中国科协相继出台了针对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的规范和意见,中科院还对科学不端行为的认定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期待着这些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如同麻省理工校长面对丑闻时说,有些错误可以容忍,但不是这种不诚实的错误。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