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孙中生等人《蛋白质组学研究》上发最新成果

【字体: 时间:2007年06月0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日前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朱永平教授的博士生杨柳与中科院心理所行为遗传中心孙中生教授在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过程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科院心理所的消息,日前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朱永平教授的博士生杨柳与中科院心理所行为遗传中心孙中生教授在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过程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研究论文《Proteomic Analysis of Rat Prefrontal Cortex in Three Phases of Morphine-Induced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三个阶段大鼠前额叶皮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已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蛋白质组学研究》(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07年4月20日的刊号上全文发表。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防治和戒除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近年来国际毒理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方向。然而,这一领域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过程中的突触形态异常和神经生理改变的潜在分子机制不能得到准确描述,大大影响了该领域的科学进展。

浙江大学朱永平教授的博士生杨柳与中科院心理所行为遗传中心孙中生教授就这一问题展开合作,取得重要成果。本研究建立了慢性吗啡成瘾的大鼠模型来模拟人类慢性成瘾过程,并使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来分析前额叶皮质突触相关蛋白在成瘾的各个阶段的差异改变,试图找出与成瘾各阶段相关的生物学分子标记物。研究结果表明,包括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突触传递、骨架蛋白、分子伴侣和突触蛋白合成器在内的6类80个差异蛋白构成了吗啡诱导的依赖、戒断和复燃的突触相关分子网络。这一结论描述并揭示了慢性吗啡暴露引起的复杂、综合的神经性适应过程,为毒品防治和戒除类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孙中生

中科院心理所行为遗传中心主任
1982
北京大学学士
1992
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博士
1993-1994
德克萨斯州大学安德生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
1994-1998
贝勒医学院分子人类遗传学系博士后
1998-1999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神经学中心助理教授、主任助理生物化学和遗传系助理教授
1999-2005
美国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威尔医学院特护医学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外周组织振荡器的生物钟基因在生理节律不同阶段的特定表达

    
人体各个器官的分子生物钟机制并不一致,并且细胞内生理节律反馈机制也不是通用的。通过研究在光照环境和食物诱导因素影响下外周组织振荡器中特定基因在不同时段的表达,以便了解每个生理学反应是如何发生在恰当的生物节律阶段的。其研究结果将会给了解失眠和情绪紊乱引起的精神分裂、时差综合症、轮班工作和衰老提供新科学理论。
免疫生理节奏的分子机制
    -
的分子机制g研究Per2NK细胞中调节IFN-
g    -
检验在LPS刺激下正常小鼠和Per2-/-小鼠体内IFN- mRNA的表达差异,包括在转录和后转 录水平

    -
研究Per2-/- 巨噬细胞中CD14表达增强的机制
   
了解免疫系统的生物钟特性以及生物钟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对提高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而且还可以提高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例如, 随着给药时间段的不同,用于抗癌治疗的许多传统药物的毒性和抗癌效应变化非常明显。分析生理免疫功能的生物节律不仅能对正常的免疫系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同时也能降低药物对骨髓的毒性, 增加药物疗效和提高癌症治疗效率。
研究生物钟基因mPer2如何调节学习和记忆行为
    
学习和记忆能力是呈节律变化的。我们通过各种转基因动物模型,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节律紊乱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其结果将给相关记忆衰退,记忆缺陷性大脑疾病提供分子、基因水平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主要学术论文:
1.  Boivin D, James F, Wu, A., Park, C., Xiong H., Sun Z.S., Circadian  Clock    Genes oscillate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Blood, 2003, 102 (12): 4143-4146.
2.  Kukreja, A., Cost, G., Marker J., Zhang C., Sun, Z.S., Lin-Su, K., Ten, S., Sanz, M., Exley, M., Wilson, B., Porcelli, S., Maclaren, N.K. Multiple immune- regulatory defects in type-1 diabetes. J. Clin. Invest, 2002, 109, 131-140
3.  Kukreja A, Costi G, Marker J, Zhang CH, Sinha S, Sun Z, Maclaren N., NKT cell defects in NOD mice suggest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J Autoimmun. 2002 ;19(3):117-128

4.  Zheng, B., Albrecht, U., Sage, M., Vaishnav, S., Qiu, L., Sun, Z.S., Eichele, G., Bradley, A., Lee, C.C. The non-redundant roles of mper1 and mper2 genes in the mammalian circadian clock. Cell, 2001, 105, 683-694
5.  Albrecht, U., Zheng, B., Larkin, D., Sun, Z.S., Lee, C.C., mPer1 and mPer2 are essential for normal resetting of the circadian clock. J. Bio. Rhym. 2001, 100- 104.
6.  Villanueva R, Inzerillo AM, Tomer Y, Barbesino G, Meltzer M, Concepcion ES, Greenberg DA, MacLaren N, Sun ZS, Zhang DM, Tucci S, Davies TF, Limite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severe Graves` ophthalmopathy: No role for CTLA-4 but evidence for an environmental etiology THYROID, 2000, 10 (9): 791-798.
7.  Zheng, B., Larkin, D. W., Albrecht, U., Sun, Z. S., Sage, M., Eichele, G.,Lee, C. C., and Bradley, A. The mPer2 gene encodes a functional component of t he mammalian circadian clock. Nature, 1999, 400, 169-173.
8.  Sun, Z.S., Albrecht, U., Eichele, G., Lee, C.C., A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two putative mammalian circadian regulators, mper1 and mper2, to light, Cell, 1997 91 (7) 1055-1064.
9.   Sun, Z.S., Albrecht, U., Zhuchenko, O., Bailey, J., Eichele, G., Lee, C.C., Rigui, a putative mammalian ortholog of the drosophila period gene, Cell, 1997, 90(6), 1003-1011.
10. Zhao, Z., Yazadini, A., Sheng, Y., Sun, Z.S., Caskey, T., Lee., C.C.,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a cosmid from a gene-rich region in 17q21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andidate for a N-acetylglucosaminidas with two cDNA isoforms, Mamm. Genome, 1996, 7 (9) 686-690.
11. Zhuchenko, O., Wehnert, M., Bailey, J., Sun, Z.S., Lee, C.C., Isolation, mapping and genomic structure of a X-linked 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omplex I gene. Genomics, 1996, 37: 281-288.
12. Murakami,T., Sun, Z.S., Lee, C.C., Lupski, J.R., Isolation of novel genes in the CMT1 A duplication/HNPP deletion critical region in 17p11.2-p12., Genomics, 1997, 39; 99-103.
13.  *Cotton, F.A., Su, J.R., Sun, Z.S.,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Mo2Cl4(OAc)2(PR3)2 compounds (R=Me, Et)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inglet-triplet separation for Mo2Cl4(Oac)2(PEt3)2 with that for Mo2Cl6(dppm)2., Inorg. Chem. 1993, 32, 4876-4882.
*The order of authors is in alphabetical order of the author’s last name.

朱永平

朱永平,男,汉族,19617月出生,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198212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19966月获医学博士学位。19839-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三致”快速方法讲习班(WHO Workshop on rapid methods of carcinogenicity, mutagenicity and teratogenicity)学员,20028月澳大利亚墨尔本科技大学(Melbo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卫生与医学教育管理研讨班”(Health and 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tudy Tour)学员。现任医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民盟浙江省委常委、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浙江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湖滨校区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起任杭州市下城区政协委员。曾任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现为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联合会会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理事、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毒理学教学、研究工作20余年,对药物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化学致癌物的构效分析,有较深的造诣。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6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4项,另有7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和评审。近五年来发表论文23篇,获优秀论文奖3项。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1本。主带硕士研究生9人,协带博士研究生(留学生)3人。荣获浙江省第八届“绿叶奖”,三次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咨询工作者称号。

药物依赖毒理学研究,重点研究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NMDA受体及受体后作用机制;以NMDA受体为靶标,研究芋螺毒素防治吗啡成瘾的药效学。
2
、化学物结构-致癌活性关系研究,重点研究化学物结构表征描述符,应用Fisher判别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研究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广州:博士工资今年涨幅低于硕士

 

我国已招博士后研究人员4.3万余人

 

全球最大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在京动工

 

google投资生物基因公司惹非议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