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候选人选介

【字体: 时间:2007年07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日前,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07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共164位,其中农业学部20人,医药卫生学部21人。详细名单见: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7-7/200774111743.htm 。 在此我们特对农业学部部分候选人进行简单介绍。

  

生物通综合:日前,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07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共164位,其中农业学部20人,医药卫生学部21人。详细名单见: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7-7/200774111743.htm

在此我们特对农业学部部分候选人进行简单介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保海

王保海, 男, 汉族, 1952年4月28日生,中共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 1978.8毕业河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获大学硕导学位。

主要经历

1979.4-1991.5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植保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1991.6-1996.6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副所长 副研究员
1996.7-1999.10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所长 研究员
1999.10-2001.11西藏科协副主席 研究员
2001.12-至今西藏农牧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主要兼职:

1996.6-至今 西藏植保学会理事长
1997.9-至今 中国农学会 理事
1996.9-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委员
1992.8-至今 中国昆虫学会 理事

王保海从事农业科研工作25年,行程26万余公里,考察西藏七地(市)71县,采集标本6.5万余号,有新种和西藏特有种 1260余种。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农业三大害虫,麦长管蚜,西藏飞蝗,麦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三大害虫的为害,每年挽回粮食损失上千万斤。同时开展了昆虫区系演化等应用基础研究,其论点被十多个专家和刊物引用或摘录。获各种奖23项(次),发表论文78篇,主著专著5部,参加撰写7部,有70多个国家有其研究专著、论文或文摘。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新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

 

邓秀新,男,汉族,1961年11月11日生,湖南宜章人,博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果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任的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1982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学专业,后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果树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果树学博士。1989年与1993年两次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及教育中心开展合作研究。1990年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5月—1995年5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主任,1995年5月—2002年3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1993年至今担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任国际柑橘学会执行主席,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园艺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果树科学》编委,《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主编,《Scientia Horticulturae》共同主编。曾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邓秀新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与遗传改良。他围绕柑橘育种中存在的多胚性干扰、许多品种雌和/或雄性不育导致杂交困难以及生殖周期长等问题,利用我国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采用细胞工程技术结合分子标记,在育种技术、材料创新、资源评价及品种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20余年的工作。主持承担了“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国家攻关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


中国杂交大豆之父——孙寰

 

孙寰,杂交豆一号首席专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1939年01月18日出生;1963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9-1963,研究生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 1982-1983、1994-1995,两次赴美,在衣阿华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孙寰是2004年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孙寰与大豆结下不解之缘始于1983年,那时,他刚开始大豆不育系的研究。1986年孙寰到省农科院工作后,一直从事大豆杂交种的研究和培育工作,获得重大突破。1993年,他培育成功了世界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使大豆不育系的研究达到了实用化阶段。

2002年,孙寰研制的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供商业化生产应用的大豆杂交种,创造了大豆科研界“四个第一”:第一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的杂交种;建立了第一个以“三系”为基础的高效率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程序;开发出第一个利用昆虫传粉大量生产杂交种的制种方法。

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专家——朱有勇

 

朱有勇,男,1955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生物多样性学科带头人。1982-1994,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1994–1996,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分子遗传学系;1996-2000,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2003,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至今,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1至今兼英国Wolverhanpton大学博士生导师;2002至今兼荷兰Wageningen大学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今任云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九五”和“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方面的项目10项。取得了两方面的主要成绩:其一,发现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发明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专利技术;其二,发现了农作物物种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规律,发明了玉米、马铃薯、小麦、蚕豆作物多样性控制主要病害4项专利技术。研究结果在《Nature》、《Bio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5部,其中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在《Nature》第406卷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2004年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

宋同明:中国高油玉米奠基人

1937年,宋同明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界一代宗师李竞雄教授的助手,从事细胞遗传学教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宋同明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刻苦钻研,对每一项、哪怕是很小的一项试验他都当成头等大事尽心尽力去做好,决不马虎。在李竞雄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掌握了细胞遗传学教学和研究方法,并开始了伴其一生的玉米遗传育种事业。

  文革期间,宋同明的研究一度受到影响和中断,但他始终不放弃,在逆境中暗暗积蓄力量。1981年,宋同明赴美国进修,成为我国最早一批赴美学习的玉米遗传育种学者之一。

 

预防兽医学研究先锋——张改平

张改平,男,1960年12月出生,河南省内黄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河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1982--1988年在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任教,1989年赴英国留学,先后获英国设费尔德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英国哈特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完成分子病毒学与免疫病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帝国理工医学院圣玛丽医学院医学系从事人类呼吸道合细胞病毒学与免疫病理机制研究,1994年11月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携全家回国工作,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改平同志自回国以来,努力地献身科学研究工作,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0多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其中有8篇被SIC收录,并被SIC引用百余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为国家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生2人、硕士6人。目前,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已为河南农科院申请专利10多项,在动物传染病试纸快速监测、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等领域形成了垄断地位,大批适应未来的高技术产品正在研发当中,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技术专利4项,国家技术规程1项。他还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现代免疫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组建了河南百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立足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试纸快速检测产品和生物工程药物,它的成立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而且将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动物克隆专家——李宁

李宁,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特聘教授。聘任岗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生导师。

李宁,1962年7月9日生于江西南昌,教授,博导,现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91年获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1993年在德国小动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任日本农业水产尖端技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199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任副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美国USDA科技创新项目、中法科技合作项目、中德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全球最大的猪育种公司PIC合同研究项目等1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并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8次,先后获得国际学术组织颁发的学术奖励3次。

养羊专家——赵有璋

 

赵有璋,男,汉族,1938年10月15日生,贵州省贵阳市人。1962年贵州农学院畜牧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从师于著名养羊学专家张松荫教授,攻读研究生。 1967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农业大学天祝种羊场从事生产技术工作,1971年10月调回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任教至今。曾任甘肃农业大学养羊学教研组主任、畜牧系主任、副校长(兼任甘肃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半细毛羊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兼技术组组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分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畜牧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现任农业部重点学科――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养殖业专业评审组评委,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理事长等职。

卫生部公布6月全国传染病疫情

 

国家南方药物筛选中心将是我国第二个新药筛选中心

 

一博士生创新专利卖出2000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