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医者 艺者 智者 仁者

【字体: 时间:2007年07月02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陈竺:医者 艺者 智者 仁者

  

陈竺:医者 艺者 智者 仁者 

 来源:科学时报  

编者按: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决定,任命陈竺院士为卫生部部长。作为成就卓著的医学专家、之前7年中国科学院主要分管国际合作局和生物技术局的副院长、继科技部部长万钢之后第二位担任国家部委正职的非中共人士,他将在主管中国卫生事业的新岗位上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两位记者近年来和陈竺频繁接触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或将为这一问题提供参考答案。   

每次聆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竺院士的报告,都是一种精神享受;你不仅能够了解他的战略思路,更能感受到他的智慧光芒。  

每次采访陈竺和了解他的人,近距离接触他的治学、为人和生活点滴,更不由得被他的志趣、情怀和胸襟所深深打动。   

医者陈竺   

1978年,只有中专学历的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开始白血病基础和临床治疗机制的研究,在血液病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年。而王教授那年招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陈赛娟院士。   

陈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984年,他以全国非法语专业法语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赴法留学的机会。1989年1月,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回国后,他继续在血液学领域探索,试图从细胞遗传学角度用分子机制来研究血液病的发病原因。   

陈竺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1980年,他和王振义在《国外医学内科分册》上发表综述文章《白血病的细胞培养研究》,提出“如能阐明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环境因素,则将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新的前景,即将来有可能通过控制机理而非用化疗针对白血病细胞本身进行治疗”。这一思想后来被诠释为:采用诱导分化和凋亡的方法促使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改邪归正”。   

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陈竺发现维甲酸和砷剂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靶向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同一关键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并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的“协同靶向治疗”设想。临床试验中,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国际同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目前,我国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愈率已达90%,千万白血病患者从此远离死神。   

陈竺认为,如果没有王振义教授首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张庭栋教授首先使用三氧化二砷在临床上取得成功,就不可能有他自己后续的一系列理论突破,是前辈的工作为他打下了再攀新高的基础。   

2000年12月,陈竺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尽管工作更加繁忙,但他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止。   

2006年10月,陈竺和上海瑞金医院童建华领导的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白血病细胞的RIG-G基因研究的最新发现。今年1月15日出版的《血液》(Blood)杂志,发表了陈竺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陈赛娟院士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了白血病相关蛋白EEN基因的基因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揭示白血病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迄今为止,陈竺研究团队已在《美国科学院院刊》、《血液》、《癌基因》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引证率超过2000次。他们的成绩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1995年,陈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3年,陈赛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陈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艺者陈竺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陈竺谈到科研时,特别提到好奇心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好奇心,你就会丧失发现问题的敏感,也不可能有钻研的热情和执着。做学问,讲究学、问和做。我们许多人学的能力不错,但问的水平就要差一些,做的能力更差。

  

“科学家都特别珍惜时间,因为科学研究也如体育竞赛,你必须去争先。”在陈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也没有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别。他们夫妻研究的领域很接近,但想法却经常不一致,实验室里的争论往往会带回到家里。为了保证在家里有片刻的放松,有一阵子,他们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当然,这样的约法也是很难完全执行的。”陈竺笑着说。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情。陈竺为了科研放弃了许多爱好,却尽最大努力坚持了对诗词的执着,尽管他的头衔既不包括诗人,也不包括艺术家。   

今年元月第一周的《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的消息。陈竺为此写下一首《水调歌头》,词中写道:四代人,五载情,凝一笑。神农倘能再世,应悔尝百草……   

2005年6月30日,陈竺在阅读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现南开大学校长)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论文,得知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等关于禽流感分子流行病学论文被《科学》(Science)杂志接收的喜讯后,情不自禁,一阙《水调歌头——贺捷》跃然纸上:昨读《细胞》作,今喜《科学》篇。问鼎尖端何难,豪气冲云天。将帅身先士卒,群英斩关夺隘,比翼本无间。慰我中华魂,创新倚天剑……   

陈竺的“诗艺”在他的学术报告中也多有体现。在一次中医药国际研讨上,陈竺在PPT上引用了“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这样优美的诗句,用它们和一幅幅精美的古代中国名画,将辨证论治、天人合一这一朴素的中医哲学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   

没有人统计过陈竺曾写过多少诗,但像他这样喜欢写诗的科学家却不多。   

陈竺经常告诉青年人:“成功之路并没有捷径,而勤奋是最靠得牢的。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真正的创新需要有自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他总是呼吁,科技界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那种吃苦奉献的精神,承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要过于浮躁,而要踏踏实实做好人做学问。   

事实上,在科研和诗词这似乎相去甚远的领域之间有张有弛、收放自如,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艺术。

  

智者陈竺   

多年来,人类对白血病一直束手无策,直到20世纪40年代化学治疗方法的出现才有了转机,但化疗会同时杀死癌细胞和健康细胞,有相当大的副作用。196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发现,人类的第9条染色体的部分和第22号染色体的部分发生交互易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致病染色体,即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的发现表明白血病是一种基因变异型疾病。   

现代医学的教育背景,并没有妨碍陈竺从传统医学中寻找灵感。他把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与维甲酸结合治疗APL,诱导恶性白血病细胞消亡或好转。“现在,国际上所有的癌症研究中心治疗这种类型的白血病时,都把此药作为首选药。”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医学遵循“还原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实验性的生物医学模式和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医学研究模式,形成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主流。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以及慢性肝病等复杂疾病的认识逐步加深,还原法的局限性日益显露,现代医学面临着复杂疾病模式的严峻挑战。这也让身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竺有了更多的思考。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中医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有较好疗效,治疗感染病、急症等却有明显局限;西医能够在中国扎根证明其生命力的旺盛,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西医对许多疾病的疗效并不理想,如高发性肿瘤,采用化疗的方法已然无效,而所用药物的毒性已达到人体耐受的极限。”在陈竺看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在今天并不“显老”,因为它本身也在不断创新;而唯一的出路,是将中西医的优势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协同效应。   

近年来,系统生物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的蓬勃发展,为研究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学提供了可能的新思路和新的方法论。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平台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从整体论出发,以复杂系统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探索解决中医药学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同时从中医药学研究的实践以及疾病的复杂现象和复杂性特点出发,提出复杂系统研究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   

进入21世纪,医学研究何去何从?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支持者,陈竺认为,中医的基本概念事实上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中医所强调的“整体平衡”与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医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与现代医学的环境基因组学十分相似。西方治疗学现在也越来越强调各种治疗方法的集合使用。比如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医复方的启示。系统生物医学为中西两大医学的汇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整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陈竺说:“系统生物学以及基于此的系统医学,其特征应该是整体、全面、定量、多学科、综合的医学,这个综合学科不仅包括医学内部、生物学内部的学科交叉,也意味着医学要与化学、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纳米科学进行更大程度上的整合……如果中国生命医学界能看到这个趋势,就可能在中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以认识人体机制为基础的预防科学体系。最好的医师,将能在疾病还未发生的时候就进行‘治疗’。这对人类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减轻社会负担都非常重要。”   

仁者陈竺   

白血病又称血癌,是人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虽然它在癌症死亡率的排位表上列第六位,但对青少年癌症患者来说却高居各类癌症之首,也是世界医学临床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陈竺刻苦钻研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血液病的机理和疗法,源自他济苦救世的一片丹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评价说:“陈竺对科学有一颗敏锐与执著的心。”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始终在科学前沿探索。   

1994年以来,陈竺参与了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运筹、组织和管理,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基因组研究工作体系,领导展开了人类基因组DNA和cDNA的大规模测序,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Nature、Science等刊物曾多次报道。  

2000年11月11日,陈竺参加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基因时代真的来了吗”,谈到中国生物产业的瓶颈时,赢得了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我很难想象他在科学技术上能真正产生重大的突破,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连好奇心都没有了。民族的灵魂是创新,这是最紧要的……如果人类基因研究真的发展到了可以任意移植的地步,我真心希望为我们这个民族多移植一些创造性、个性化的基因,杀死一些压抑、懦弱的基因。”   

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后,陈竺更为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创新规划和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明确提出:中国的基因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层面,而应在农业、医学等层面上取得突破,为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作出努力。   

我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引进了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容量最大的酵母人工染色体基因库(YAC),并在国家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向全国及东亚地区开放的中法合作YAC筛选中心。这项关系到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跨世纪工程,将有力推动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从单基因疾病到复杂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中国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正不断走向深入。   

中国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自行克隆了该病染色体异位所形成的融合基因,这也是我国学者在国内自行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疾病相关基因。而中国学者在治疗这种类型的白血病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这是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人类白血病。治疗这种疾病,全世界做了上万例,中国已做了上千例。   

陈竺说,我国有12.7亿人口,有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科学造福人类,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领跑的时代,国际上生物医学、基因研究、组织工程等前沿科学浪潮已扑面而来。”要抓住历史机遇,为中国生命科学实现“第二次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此前的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陈竺更加关注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后我国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他从基因组计划中得到启示,提出:“能否实施植物化学组计划,把1000~2000种常用植物药中的有效成分用大规模系统化方法一网打尽,在短期内获取一大批有用的先导化合物,抢占专利;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代高通道药物筛选体系法,争取短期内使我们的药物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医者仁心,仁者无敌!
 
 

卫生部长为什么是陈竺 

 来源:华西都市报 

  点睛  

  从一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到血液病治疗研究领域的专家,再到中科院院士,2007年6月29日,拥有传奇经历的陈竺在他不凡的人生履历中又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第一个无党派人士,当选为卫生部部长。而陈竺的前任高强,是2003年SARS时期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空降”而来的,此前并无实际医务工作经验。而陈竺的上任,恢复了卫生部长从医学工作者中产生的惯例。  

 

  “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自4月底万钢以致公党副主席身份接掌科技部长以来,人们关于“第二个万钢”的猜测和期待就没有停止过。陈竺的上任,为“中国式民主”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为什么在我国的医改方案迟迟未出台的这一关键时刻,选择陈竺这样一位“平民”级的“专家”人物执掌卫生部?他的上任在为“中国式民主”作出最好诠释之余,是否也在预示着医改坚冰将破?正如有关人士评价所说,如何操刀医改,将是陈竺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完美履历“海归”赢得高层赏识  

 

  陈竺为高层所熟知非一日之事。从1996年8月开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共举办了22次科技知识讲座,陈竺正是主讲人之一。今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共议国是。座谈会上,无党派代表人士陈竺曾发言。  

 

  同样,卫生部对出身医学家庭的陈竺也并不陌生。2002年10月25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考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时,陈竺陪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说,陈竺和黄洁夫都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  

 

  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称,对于卫生部这样的技术型部门,专业履历完美、拥有十多个世界级头衔的陈竺当然是合适人选。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的理由中评价陈竺说,“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  

 

  从履历来看,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的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他们两人都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也表示,“国际化的视野是陈竺和万钢很大的优势”,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政府需要更多可以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官员亮相政坛,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国际声誉的陈竺与万钢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并且也符合中央关于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中配备非党人士的精神。  

 

  传奇经历  

 

  从赤脚医生到血液病专家  

 

  自1970年4月起,16岁的陈竺在江西省当了5年多知青。其间,他凭着自学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并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念书。  

 

  1978年,中专生陈竺在6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成为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弟子。  

 

  1989年,在和妻子陈赛娟双双获得法国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后,陈竺选择回国工作。  

 

  作为知名科学家,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过突破性成果,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上世纪80年代,陈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原理,在国际上填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点。之后,陈竺又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给白血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陈竺认为,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他说:“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认真严谨  

 

  直击应试教育软肋  

 

  陈竺自己认为他取得成绩主要是靠勤奋。他说一本上千页的外文著作,他从头读到尾,有时会连着读几遍。  

 

  谈到科学研究,陈竺特别提到了好奇心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好奇心,你就会丧失发现问题的敏感,也不可能有钻研的热情和执著。做学问,讲究学、问和做。我们许多人学的能力不错,但问的水平就要差一些,做的能力更差。他认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想象他在科学技术上真正能产生重大的突破,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连好奇心都没有了。  

 

  老友称陈竺对医卫系统见解独到,其妻评价陈竺“这人比较认真”。  

 

  陈竺对学生学术上提携,作风上则严格要求。陈竺常常要求学生们要将实验室收拾干净,他对学生们说,一个乱七八糟的实验室绝对出不了一流的成果。他要求每一个青年人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低调”专家  

 

  “高调”联名上书国务院  

 

  此前媒体对陈竺的报道中,提及较多的就是“低调”,他难得的一次后来被视为“高调之举”的事,就是SARS结束后,陈竺深感中国科技体制和卫生体制的落后,而表现出了少有的愤怒。  

 

  对此,陈竺的妻子陈赛娟告诉记者,陈竺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国立健康研究院,为此,他曾经与21位院士一起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倡导此事。  

 

  国际最大的科学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驻中国办事机构的前工作人员,还记得去年年中,爱思唯尔的全球总裁来到北京,到中科院陈竺的办公室拜访陈竺的情景。这位女士回忆,当时她打算去给陈竺做翻译,但没想到,陈竺的英语非常流利,逻辑非常严密。陈竺给她留下的另外一个深刻的印象,完全是一派学者风范,与人谈话直入主题,说话的语气很儒雅,完全没有官腔。  

 

  陈竺·家庭  

 

  一家两院士夫妻是同门  

 

  陈竺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陈家伦是国内内分泌界的顶尖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母亲许曼音亦是医学教授,加上妻子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氏一家四个教授、两个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陈竺和陈赛娟还是同门师兄妹。  

 

  1972年,上海第五丝织厂的纺织女工陈赛娟被推荐进入大学。1978年,全国恢复招考研究生,陈赛娟以专业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教授。当年,王教授只招两个研究生,她考了第二名,第一名便是陈竺。这段同窗之谊最后成就了一段美满婚姻。  

 

  1986年,陈赛娟到法国攻读博士。她的法国导师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陈赛娟对陈竺的评价是“这人比较认真”。他自己动手擦桌子,收拾试管、扫地、倒垃圾。有人问陈竺:你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些杂事还要管吗?陈竺说:“我不认为院士就不该做这些事。在法国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讲,每天早上用5分钟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你可以在这5分钟里考虑今天应做些什么事。”

 

  陈竺履职能给百姓带来什么  

 

  □默客  

 

  无党派人士陈竺出任卫生部长,的确有些不寻常。其中之一是,高强由正部长改任副部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在国家部委一级得以体现,且是在“正常情况”之下。当然舆论关注更多的,则正如南都社论所关注的方面———党外人士出任正职将给中国政治、人事制度变革等带来怎么样的新气象。  

 

  就草民等普通老百姓而言,对于陈竺出任卫生部长,草民的期待与不少网友一样具体而“自私”———能够加快医疗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彻底扭转时下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病得起看不起的局面和趋势;公共医疗不要再搞“权力+市场”的伪市场化改革,行公益之名、行巧取豪夺之实;对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既当裁判、保姆又当运动员的利益勾连、角色冲突的种种弊端,进行毫不留情地清理、革新;排除阻力、创造制度环境真正实施“医药分家”,使医院彻底摆脱以药养医的局面;卫生部在其主持下能够以壮士 断腕之勇气,逐步摒弃部门利益,一切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点;大力整顿和清理医疗领域的贪污腐化、收受回扣等不正之风,提升医疗领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树立生命至上的医德医风,并且从制度上、财政上确保“见死不救”悲剧的不再重演;不要再搞出类似于“牙防组”这样的机构出来坑蒙拐骗、窃取不当利益……  

 

  如果这些愿望能实现,不管他是党内党外人士,老百姓都将额手称庆。只是问题积重难返,这样的期望恐怕太高了。  

 

  据《南方都市报》  

 

  陈竺·语录  

 

  中西医结合是SARS防治工作的特点之一,也是优点之一。中医的治疗在整体治疗方案当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协同的作用。  

 

  ———陈竺谈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  

 

  “如果克隆人出现,那完全是个悲剧。”陈竺说,从技术角度看,克隆动物的失败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克隆人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  

 

  ———陈竺谈克隆人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农村一半人口是因病致贫,一些人脱贫又返贫绝大部分原因是因病返贫。  

 

  ———陈竺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  

 

  卫生部部长履新第一题:定调医改  

 

  卫生部被视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键部门,目前它正在着手进行的医疗改革工作关乎13亿民众的切身利益。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如何操刀医改,便是陈竺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而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就将成为陈竺从科学家到部长角色转变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而在此之前,陈竺便在不同场合就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关于卫生体制改革,陈竺曾经提出要进行五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即个体的医疗系统、群体的公共卫生系统、卫生筹资系统、与健康相关产品的执法监督系统和医学技术进步的生命科研系统。陈竺认为,这五个系统相互配合支持,缺一不可。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和科研活动。  

 

  此外,陈竺还多次呼吁,在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时,不能忽视对民族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的支持。2007年6月16日,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生物产业大会上,陈竺表示:“未来20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必将大幅度增加。但这不应该只增强跨国公司的收入,而应该更多的对我们自己的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本组稿件据《羊城晚报》、《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老师、同事和学生眼中的陈竺 

 来源:新浪网 

  6月2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任命无党派人士陈竺为卫生部部长。

  富有亲和力的微笑,微微发胖的身材,总是忙忙碌碌的身影,在陈竺教授的老师、同事和学生眼中,这位新任的卫生部部长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使他不仅在白血病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中一路前行获得瞩目成就,更使他获得了从普通学生、病人到国际权威的普遍认可。

  他的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只是他一段时间的老师,他的成功靠自己的努力,有的方面我还要向他学习。”谈起出色的学生陈竺,年逾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的王振义教授感叹:“过人的天分、无比的勤奋,只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样的人才必然会有大的成就。”

  1978年,陈竺来到王振义教授所在的瑞金医院进修。王振义教授意外地发现陈竺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是写的病史十分仔细、准确,字迹工整,他对其他学生说:“你们以后也要这样写。”从此悄悄地开始暗中观察这个年轻人。王振义鼓励陈竺报考自己的研究生。“我能行吗?”“试试看吧。”结果陈竺取得了专业考试第一的好成绩。后来,法国留学归来的陈竺参加职称评级,要从讲师跳级评为教授。“太快了!”在一片反对声中,王振义仍然坚持:“试试看吧。”用实力和成绩说话,在激烈的“打擂台”竞争中,陈竺又成为赢家。

  王振义所指的“天分”,一是指陈竺有极好的记忆力,二是指他能对新事物迅速掌握并捕捉到发展方向。

  他有很强的使命感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研究员90年代中期是我国863项目中蛋白质工程的负责人之一,因为工作的原因,使他与主持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陈竺有了交集。“同事10多年来,他身上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一直感染着我。”赵国屏说。

  宏观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局、实施人类基因组两个1%计划,具体落实到建立科研基地,陈竺向中央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都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赵国屏说:“我是搞微生物研究的,如果不是陈竺的建议和支持,我不会在50多岁的时候转行搞基因。他告诉我,科学家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考虑,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利益。”

  亦师亦友,提倡“甘当老二”

  1989年7月回国的陈竺和陈赛娟一边埋头科研,一边协助王振义教授指导几个师弟师妹,其中有多位如今已成为白血病乃至基因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持遗传学研究工作的黄薇研究员就是其中一位。

  “我始终难忘那段比较艰苦的日子,他又像兄长又像导师引导我从事医学研究,看每一个结果、分析每一个细节,把从法国带回来的先进理念、现代技术和我们分享。他是那种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都能保持热情的人。”

  有了陈竺的支持,这些年轻人毕业不久就做出了成绩,在国际权威刊物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他一有机会就推荐我们去留学深造、去其他的实验室一起搞攻关。那个时候,这样的机会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可他先想到的是我们。”

  不仅是对自己的学生、对于合作者,陈竺更表现出一个科学家良好的品格。他与哈医大张亭栋教授合作取得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重要进展,在美国申请专利时,陈竺代表中方据理力争,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回国后表示中方的利益全部归哈医大,自己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不取分文。

  这种不计较名利的做法,在陈竺主持我国人类基因组等科研工作之后,更促进了全国科研多中心协作的良好氛围。陈竺大力倡导中国科学家联合起来攻关,倡导“科研攻关方面要当老大,成果分享方面甘当老二”,打开了我国科研机构中强强合作的局面。
 
 陈竺和万钢们的政治意义 

 来源:华夏时报 

就政府建设而言,建立具有超越性的、更具公共服务功能的政府架构,尤其重要。引进党外人士并担任正职的好处,不仅在于看重党外人士的专业技能,更在于他们自身相对处于较为超脱的社会位置,易以一种不为利益团体左右的角度处理事务。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政府改革的决心以及部分思路——在依靠自身进行政府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引进党外人士增添改革的力量,扩充改革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钢们的出现,实际上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

  

前不久,万钢以党外人士身份出掌政府部委,已引起广泛关注。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任命无党派人士陈竺为卫生部部长。

  

如果说归国7年即出任政府部长的万钢,因其政治生涯的独特性而不能使我们在宏观层面得出结论的话,那么陈竺出掌卫生部,则足以让我们作出判断:以陈竺、万钢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这一政治构架,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初步制度化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点,是政治协商更具包容性、执政组成更具开放性。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变化,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一变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而不是别的时候出现,而这种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从历史视野看,陈竺、万钢们的出现,可以看做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建政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进行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探索,但由于向执政党转变的进程必然受政治路线的影响,因此这种探索十分艰难,并走了不少弯路。随着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向执政党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外人士,在政治协商、协助执政两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经验。至去年7月,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已有党外人士17万人;各级政协委员中,已有党外人士33万人。国家机关各部门共配备党外领导干部19名,27个省区市配备了副省级党外干部,9成以上地级市和87%县级市配备了党外副市长(县长)。这种“共事”经验,为陈竺、万钢们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操作基础;其次,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既积累了执政经验,也增加了执政信心。党外特别是民主党派中汇聚了大批德学兼优、熟悉国情的精英。作为有责任心、有自信心的执政党,必然更少门户自闭,更愿智力引进,以更好地履行“执政为民”这一宗旨;最后,多党合作在近年越发受到重视。2005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为更多的“陈竺”担当部委正职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现实层面看,陈竺、万钢们的脱颖而出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现实背景不无关联。这样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利益的高度分散化和社会重心的多元化已经形成而且在进一步加强。各个利益团体特别是具有优势地位的利益团体,都在寻求以不同的方式与政府“谈判”,以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形的出现,未必是坏事,但是,确实存在着维护A团体的利益而损害B团体利益的危险。事实上,这种危险并非想象而是客观存在。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应对。我们说,最好的应对方案应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建立不同利益团体的表达机制,二是建立具有超越性的、更具公共服务功能的政府架构。就政府建设而言,后者尤其重要。引进党外人士并担任正职的好处,不仅在于看重党外人士的专业技能,更在于他们自身相对处于较为超脱的社会位置,易以一种不为利益团体左右的角度处理事务。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政府改革的决心以及部分思路——在依靠自身进行政府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引进党外人士增添改革的力量,扩充改革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陈竺、万钢们的出现,实际上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

  

作为政府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决定了陈竺、万钢们并非只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而是基于严肃缜密的战略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营养来源,则是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时代。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61名委员中,党外人士占31席。6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有3人。政务院4位副总理,党外人士占了一半。政务院32个部级单位,正职领导中党外人士13人,占40%。这个政府架构,反映了不以本本主义为依据、从现实国情出发的治政思路。即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这种思路对于治理转型期的中国显然仍极具价值,而且,为今天的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先验教案。

  

人们不免会拿陈竺、万钢们与建国初期参与执政的那批耆老望重人士相提并论。粗略言之,建国初期参与执政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后全国各阶层和解的象征,而陈竺、万钢们则因德才兼优和较为超越的社会位置脱颖而出。这两批人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前者更具政治性,后者则更具职业性。无论有多少相同和不同之处,两批党外人士参与执政的过程,都折射出了执政党包容开放、务实灵活的品性,以及政府集合国家精英、共同建设中国的意愿。
 
 
陈竺将面临出台医改方案的挑战

言  来源:新京报 

所有的悬念最终尘埃落定。

  

自4月底万钢以致公党副主席身份接掌科技部长以来,关于“第二个万钢”的猜测就没停止过,期间,陈竺的名字也一再被媒体提及。作为国务院部委正职中的第二个非中共人士,陈竺亦为今年以来学界热议的“中国式民主”提供了最好的注释。

  

“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如此评述任命陈竺的意义。在这位政党研究专家看来,陈竺、万钢的出现,既是执政党信心增强的表现,也体现了中央对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在多党合作的框架早已搭建完成的情况下,将其做实已是必然趋势。”

  

为什么是陈竺?新任部长的政坛路径

  

从履历来看,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的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金安平提醒记者注意,他们两人都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归来人员主要还是进入技术岗位,真正进入政权层面的并不多见”。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也表示,“国际化的视野是陈竺和万钢很大的优势”,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政府需要更多可以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官员亮相政坛,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国际声誉的陈竺与万钢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竺为高层所熟知也非一日之事。从1996年8月开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共举办了22次科技知识讲座,陈竺正是主讲人之一。今年2月14日,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共议国是。座谈会上,无党派代表人士陈竺曾发言。

  

同样,卫生部对出身医学家庭的陈竺也并不陌生。

  

2002年10月25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考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时,陈竺陪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说,陈竺和黄洁夫都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

  

金安平称,对于卫生部这样的技术型部门,专业履历完美、拥有十多个世界级头衔的陈竺当然是合适人选,“并且他也符合中央关于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中配备非党人士的精神”。

  

从万钢到陈竺    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

  

万钢上任之时,各界将其定义为1972年傅作义辞任水利部长后“35年来首位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部长”。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届政府中,共有15位部长为非中共人士。

  

早在两年前,中央就已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即“五号文件”),其中表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这也是万钢、陈竺得以委任的依据。金安平说,有了陈竺,万钢不再是一个孤证。

  

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表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语境下,陈竺的任命无疑是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大亮点,而且陈竺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应是不争的事实。

  

陈竺会改变什么?医改期待下的机遇与挑战

  

去年8月,陈竺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及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如今看来别有深意:“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怎样参政议政,怎样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合作共事。”非党人士部长与党组之间的合作模式,正是目前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宋福范称,从解放初期的经验来看,今后还是会采取部长列席党组会议的模式,“党组会议首先征求部长的意见,这样即使部长没有表决权,也可以影响党组的决策”。

  

和科技部的党政结构类似,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长后3天,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兼任党组书记,此前,科技部和卫生部的部长和党组书记均由一人担任,此党政结构或有利于非中共部长履职。

  

万钢上任之初,在回答关于“行政首长负责和党委决策如何协调”的问题时,曾表示“这是一个挑战”,他将会“在工作当中积极贯彻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方法,创造新的合作机制”。这也将是陈竺面临的一个挑战。

  

除此外,对于新任卫生部长陈竺而言,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将会是其上任后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对于新部长的任命,北京一位三甲大医院的院长6月29日表示,希望作为医学科学界专家的部长上任后,今后国家的卫生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专家的智慧,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至于陈竺上任会不会为目前各界关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新风。这位院长强调说,医改不是卫生部一家的工作,也不是一个新的卫生部长上任就可以很快成功的突变过程。今后,中国的卫生事业,要靠大医院的均衡布局发展,同时也要加快社区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希望陈部长能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想法,更加理解医务人员的苦衷和想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更进一步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
 
 陈竺履新第一题:定调医改 

  来源:华夏时报 

  时隔不过两月,第二个“万钢”便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6月29日,54岁的陈竺被正式任命为卫生部部长。

 

  与被任命为科技部长的致公党副主席、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相似,陈竺之前的身份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医学家,属典型的“专家型部长”。

 

  尤令外界关注的是,陈竺还是无党派人士。万钢的上任,被观察人士一致认为具有“破冰意义”,因为他是35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共以外的部长。而陈竺的加入,使“万钢现象”不再是个案,其背后也凸显中央在推进政治民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用意。

 

  万钢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

 

  这个著名的血液和基因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将如何迎接同样的挑战?

 

  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长

 

  用“辉煌”来形容陈竺的成就并不为过。

 

  陈竺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陈家伦是国内内分泌界的顶尖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母亲许曼音亦是医学教授,加上妻子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氏一家四个教授、两个院士。

 

  陈竺个人的奋斗经历并不平坦。16岁即到江西插队6年,期间当了两年赤脚医生,后被推荐上了中专。1978年,这名中专生在6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成为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王教授当年只招收了两名研究生,另外一名就是陈赛娟。

 

  1984年,陈竺作为新中国首批赴法外籍住院医生人选,远赴巴黎进修。1989年7月,在双双获得法国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后,陈竺夫妇在特殊时期毅然选择回国。在谢绝法国挚友的挽留时,陈竺如此回答:“之所以回国,不是由于我爱法国不够,而是我更爱中国。”

 

  回国后,陈竺不久就担任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在他的带领下,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已经成为业内的国际顶尖研究机构。1998年,陈竺受命组建第一个国家级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基因组研究项目的核心领导者之一。

 

  陈竺个人获得的学术成就也有目共睹:至2003年5月,陈竺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数十项奖项。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同时还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高配”显新思路

 

  陈竺的前任高强,是2003年SARS时期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空降”而来的,此前并无实际医务工作经验。而陈竺的上任,恢复了卫生部长从医学工作者中产生的惯例。

 

  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对本报表示,陈竺的上任,从多种角度都体现了一种进步。首先,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专业人员出身的人来管理更有优势,因为这是“民生部长”。其次,作为无党派人士,陈竺的上任也和万钢一样,是中央推进政治民主、加强“多党参政”的一种体现,受到各方欢迎。

 

  但他同时表示,对于陈竺来讲,身份的转型将是其面对的主要挑战。

 

  当教授与当部长显然是两种角色。出身学术界的陈竺并无太多行政经验,但他对行政有着自己的看法。2004年,陈竺以中科院副院长身份曾公开撰文《“官本位”助长学术腐败》。此文在圈内外曾引起广泛共鸣,也凸显陈竺的性格。

 

  和万钢担任科技部长、李学勇担任党组书记一样,陈竺上马部长后,原部长高强改任副部长,并将继续担任卫生部党组书记,这和以往的部长兼党组书记的惯例有明显不同。观察人士表示,“党内”和“党外”结合,分别担任党组和行政一把手,这种搭配体现了行政改革的新思路。

 

  如何操刀医改成为关键

 

  如何操刀医改,这是陈竺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6月28日,本报从清华大学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远立处独家获悉,该中心已于一周前将医改方案提交给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这是继北师大、人大在“六方案”的基础上递交医改方案之后的第九套方案。

 

  自去年定下“医改基本失败”的调子之后,重新设计医改方案就成为卫生部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工作。而这正是陈竺上任后要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难题。尽管有国务院领导分管,但是作为牵头人之一的卫生部的意见显然非常重要。面对9套方案如何取舍?是先推出、以后渐进修改,还是尽量“一步到位”等等难题,都有待新任卫生部长作出选择。

 

  有接近医改协调小组的专家表示,新方案应当在十七大前后推出。而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李卫平研究员对本报表示,医改最根本的是财政要保障,最关键的是医院如何改革。如此看来,由财政部副部长出身的高强和一直在医院工作的陈竺共同主管卫生部,医改的去向更值得期待。
 
 
陈竺曾就医改提出五个系统工程改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6月29日经表决决定:免去高强卫生部部长职务,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陈竺成为继科技部部长万钢之后,第二位担任国家部委正职的非中共人士。  

 

  卓有成效的医学专家  

 

  陈竺生于1953年,江苏镇江人,出身在医学世家,其父陈家伦、其母许曼音均为内分泌专家。  

 

  他17岁插队江西,坚持自学,1978年考上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的研究生。妻子陈赛娟与其为研究生同学。  

 

  毕业留校工作3年后,由前辈推荐,陈竺作为首批赴法担任外籍住院医生人选,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攻读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博士学位,后做博士后研究。不久他的妻子陈赛娟也来到巴黎一起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  

 

  1989年7月,陈竺夫妇学成归国    

,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工作。他们还带回了法国同行支持的10万法郎科研试剂,法国抗癌基金会支持的10万法郎设备。  

 

  然而当时的临床基地瑞金医院尚不具备条件承担如此高水平的研究,设备就临时摆放在医院超声波和心电图室旁边仅10平方米的房间。  

 

  这之后,陈竺一面做实验,一边争取各方支持,筹建血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陈竺课题组成功阐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而此后,陈竺夫妇将砒霜成功引进白血病的治疗,给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一条生路。  

 

  上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教授张亭栋通过制作砒霜针剂,静脉输入人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身上获得奇迹,然而由于对中医的争议,该方法一直未引起重视。  

 

  1994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陈赛娟与哈尔滨同行聊天时获得了这一信息,马上传递给了陈竺;在与张亭栋的合作中,他们不断发现砒霜成分三氧化二砷与维甲酸协同,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过程,这一成果还被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被主流学术界所接受。  

 

  而这一切的努力,也使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可治愈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1998年,陈竺还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领导展开了人类基因组DNA和cDNA的大规模测序,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陈竺能发现合作者的优点,并成功地将不同的合作者捏合在一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金力评价说,金力是陈竺长期的工作搭档,一直担任南方基因组副组长。  

 

  南方人类基因组是一个“联邦制”的研究机构。其整个架构是将复旦、上医、二医等上海地区的高校、科学院等6家科研力量集中在一起,搭建成一个国家级的基因研究平台。  

 

  但此类学术机构之间的理念难免有所不同,陈竺的贡献之一就是打破了这种条块分割,“他当时提出了‘甘做老二’的口号,在基因组与别的机构合作时甘愿排名第二,这种做法吸引了大批人才、机构和我们合作。”金力回忆说。  

 

  七年中科院管理工作  

 

  2000年10月,陈竺开始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主要分管国际合作局和生物技术局。  

 

  陈竺在科技国际合作领域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同事的大力称赞。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金华在中科院已工作26年,陈竺调任中科院副院长后的六七年间,两人有过多次密切接触。  

 

  “陈竺是少有的宏观战略家,可以用创新型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来评价他。”在6月22日接受本报专访时,曹金华说,陈竺看待问题有宏观视野,很快能抓住问题实质。  

 

  曹金华高度评价陈竺的外语造诣,“他的英文、法文都达到了相当水平,这无论对他的决策,还是认识世界、展现中国都很有好处。”  

 

  据曹介绍,中科院强调生命科学要在应用中体现。陈竺为此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比如三年前推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建立,由中科院、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三方共建,主要围绕新发传染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再比如他最近推动了天津生物能源基地的建设,在上海,他也推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作建立生命科学院。  

 

  无党派人士  

 

  陈竺出任部长,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无党派人士身份。他是继5月民主党派致公党副主席万钢接任科技部长后,又一位非共产党员出任部长。  

 

  “这不仅仅是扩大选拔高官的视野,这预示着在新的形势条件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实现形式将有比较大的改变。”6月29日,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公共管理部教授汪玉凯如是评价,也就是说参政党、议政党将在政治生活中扮演更多的角色,这些角色将通过他们的领导人在政府中担任重要的职务体现出来。  

 

  汪玉凯分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包括民主党派,也包括无党派,其中无党派也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但无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人士有细微差别。无党派不像其他党,其他民主党有组织、有章程等,而无党派本身不能成为一个组织。如何体现无党派的意志?主要是找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一般在政治或科技领域贡献突出,又没有参加任何党派。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正部长会对现行体制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汪玉凯说。  

 

  观察人士表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出任部长以后,将会使更多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等社会各界的意愿反映到相关政策制定中。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除了无党派人士这一特殊身份,陈竺成为中国卫生管理部门“掌门”后,另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会对正在制定的新医改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之前,陈竺在不同场合对于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SARS爆发后,陈竺和大多数专家均强烈呼吁,要加大公共卫生研究及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消费者、和提供者三方关系的新框架。  

 

  关于卫生体制改革,陈竺曾经提出要进行五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即个体的医疗系统、群体的公共卫生系统、卫生筹资系统、与健康相关产品的执法监督系统和医学技术进步的生命科研系统。  

 

  陈竺认为,这五个系统相互配合支持,缺一不可。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和科研活动。  

 

  此外,陈竺在多次场合呼吁,在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时,不能忽视对民族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的支持。  

 

  2007年6月16日,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生物产业大会上,陈竺表示:“未来20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必将大幅度增加。但这不应该只增强跨国公司的收入,而应该更多的对我们自己的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在此会上,陈竺两次表示肯定古巴的医疗卫生体系,尤其是古巴生物技术领域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公开报道,古巴将国家财政支出的20%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其中,公共卫生费用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10.3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2004年)。  

 

  虽然国内生产总值不及美国的1/10,但古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医疗强国,推行家庭医生制。全世界有15万名家庭医生,其中古巴就占了1/5(3万名),是世界上人均家庭医生数最多的国家。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