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胎记婴儿在子宫中缺氧

【字体: 时间:2008年01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血管瘤是一种血管上的良性细胞瘤,通常一大的胎记或损伤形式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发表在Pediatric Dermatology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发生了婴儿血管瘤(IH, infantile hemangioma)的胎儿出现氧气消耗的干扰。

  

生物通报道:血管瘤是一种血管上的良性细胞瘤,通常一大的胎记或损伤形式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发表在Pediatric Dermatology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发生了婴儿血管瘤(IH, infantile hemangioma)的胎儿出现氧气消耗的干扰。

 

研究人员从26名孕妇获得胎盘样本,这些孕妇所生孩子的重量小于3.5,其中13个新生儿在出生后发生了IH,另外13名健康婴儿没有发生IH

 

只有一个没有长IH的婴儿胎盘有异常。而IH婴儿的胎盘异常率则很高——这暗示出胎盘氧气的减少导致了对胎儿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了婴儿血管瘤的形成。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出,胎盘循环的干扰是导致一些体重很轻的新生儿发生血管瘤的一个因素。研究结果还暗示出,胎盘的检测对确定导致出生体重异常轻的IH婴儿的生理变化至关重要。

 

血管瘤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约3/4小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其余的也在1岁内出现,女婴较男婴多见。

 

婴儿的部分组织中常保留有胚胎性血管组织,这些组织错构瘤样生长即形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它仍有正常的组织结构,但血管瘤的数量、分布与形态和正常有别。血管瘤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皮肤,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细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长先快、后慢、甚至会自行消失。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婴儿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做好家庭护理,掌握最佳时机进行治疗。

 

小儿常见的血管瘤有五种,分别为橙色斑、红斑痣、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橙色斑,出生后即有,斑块大小不等,呈橙红或淡红色,不高出皮肤表面,轻压即退色,哭闹时颜色加深。橙色斑多见于前额、上眼睑及枕部,一般都在出生后数月内自行消退,不必处理。

红斑痣,又称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

毛细血管瘤,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毛细血管瘤一般出生后就已存在,6个月内生长迅速,一二岁后逐渐停止生长。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同位素敷贴等方法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扪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注射硬化剂或行手术切除。

蔓状血管瘤 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对于这种血管瘤,应尽早手术,也可用弹力绷带等包扎肢体,以缓解肢体出现的酸痛等症状。(生物通雪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