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何梁何利奖之生物学者

【字体: 时间:2008年11月0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综合:何梁何利基金2008年度颁奖大会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57位科技工作者分获不同奖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致信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3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截至今年已经成功举办15届。基金分设“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其旨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冲上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据悉,先后有26位杰出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殊荣;719位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79位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此次全国共有57名科技人员获奖,其中科技成就奖1人,科技进步奖38人,科技创新奖18人。

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员名单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名)

房建成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8名)

伍小平(女) 郭柏灵 杨卫 秦国刚

詹文龙 杨学明 陆埮 吴国雄

郑永飞 陈润生 赵进东 陈晓亚

赵振东 李生秀 段树民

叶玉如 陈晔光 王智彪 杨宝峰

丁健 蔡睿贤 陆俭国

吾守尔·斯拉木 吴建平 彭翰生

朱英富 何华武 张兵志 王 曦

殷瑞钰 李嘉禄 姜德生 李述汤

谢克昌 王静康(女) 苏义脑 王 超 陈定昌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8名)

陈建峰 程京 侯建 申瑞民

刘庆峰 番兴明 奚正平

张淑芬(女) 郭进考 贾承造 王 安

欧阳明高 朱蓓薇(女) 吴以岭 缪昌文 刘守仁 潘复生 高雄厚

 

生物类选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院士

陈晓亚
所系名称 植生生态研究所

研究方向
植物次生代谢调控及表皮细胞发育
 
研究工作 主要工作包括:

1) 植物次生代谢研究
植物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包括棉酚、青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分子克隆,代谢工程等;

2) 小RNA,RNA干扰和植物昆虫相互关系研究
植物介导的昆虫RNA干扰,植物次生代谢与抗虫性等;

3) 棉纤维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棉纤维发育调控因子克隆与分析,植物表皮毛发育调控机制。


个人简介
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85年12月获英国Reading 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
此后在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
1991-1992年在德国Tuebingen大学植物学系进行访问研究
1992-1994年在美国Purdu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10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原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 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刊物),申请专利数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课题、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院士

段树民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获得者。1982年安徽蚌埠医学院毕业,1991年获日本九洲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2-1994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5-1996,日本九洲大学世川医学奖学金特别研究员。1996-1999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Bekesy神经生物实验室、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受体、转运蛋白、离子通道及其信息转导机制。近几年主要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元信息处理的机理。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2000-200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博士

丁 健 研究员
上海药物研究所现任所长
(2004- ),药理学家。      

1953年2月出生。199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归国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还兼任: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评审委员、“十五”八六三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药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等多个学术和社会职务。“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等三本杂志的副主编, 以及“Marine Drug”、“中国新药杂志”、“癌症”等多种学术杂志的编委。

    丁健研究员从事抗肿瘤药物的药理药效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抗肿瘤新药的筛选和研究开发;抗肿瘤药物细胞和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抑制剂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DNA损伤与修复机制;端粒酶在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中的调节作用;抗肿瘤转移研究等。他领导建立了系统的、符合国际规范标准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以及系列新生血管生成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评价模型,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的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应用该平台,发现了数百个活性化合物和一批候选药物,其中两个候选新药沙尔威辛和螺旋藻肽聚复合胶囊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为创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肿瘤药理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系统阐明了新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沙尔威辛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耐药活性,独特的下调多药耐药基因及其产物P-蛋白表达的功能,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证明转录因子c-Jun的激活在抗耐药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提示其是一个潜在的抗多药耐药新靶点;报道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靶向血管内皮细胞和缺氧肿瘤细胞双重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土槿皮乙酸,并发现其全新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机理: 提出Rho基因家族是新的抗肿瘤转移靶点,证明了Integrin-Rho信号转导途径在抗转移中的关键作用等。他在SCI学术杂志上发表了80多篇论文;获授权或申请国内外专利40余项。研究成果“建立人癌模型裸小鼠移植瘤系统进行抗肿瘤新药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抗肿瘤药物Salvicine的研究”获2001年国际Debio-CCRF一等奖; “国家新药筛选体系的建设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研究” 获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药物筛选体系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抗肿瘤候选新药沙尔威辛的作用机制研究”获2005年首届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他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40名(已毕业18名);培养的研究生获美国AACR Scholar-in Training Award、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首届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施维亚青年药理学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本人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