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项目连发两篇《Cell》子刊文章

【字体: 时间:2008年12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柴继杰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单位合作,连续在《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报道了CPAF在三种状态下的晶体结构,以及Salmonella typhimurium毒性蛋白SifA和人源SKI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消息,柴继杰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单位合作,连续在《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报道了CPAF在三种状态下的晶体结构,以及Salmonella typhimurium毒性蛋白SifA和人源SKI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柴继杰博士毕业于大连轻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学及药学应用中的重要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两篇文章得到了科技部863和北京市科委的资助。

第一篇文章题为 “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of the Secreted Chlamydia Protease CPAF”,报道了CPAF在酶原状态、成熟状态、以及其和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复合物三种状态下的晶体结构。


衣原体是普遍存在细胞内的病原体,而且许多种属能导致人类广泛感染致病。这些病症包括全球超过9千万人由于眼上皮细胞感染衣原体导致的可预防的失明,以及泌尿系统上皮细胞感染引起的性病。尽管衣原体引起如此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人们其病原发生机理却不清楚。目前已知衣原体为了在感染宿主内生存,进化出多种策略来逃避宿主免疫识别以及免疫反应,其中包括通过抑制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抗原表达以及抑制受感染细胞凋亡来逃避宿主免疫识别以及反应,而衣原体毒性蛋白CPAF (Chlamydial Protease/Proteasome-like Activity Factor)被证明在感染细胞内降解包括MHC转录因子RFX5、上游刺激因子1(USF-1)、广谱的BH3-only前凋亡蛋白Puma等宿主蛋白,以抑制宿主免疫识别以及免疫反应。衣原体蛋白酶(体)样活性因子CPAF是一类序列功能都很保守的分子,它在所有种的衣原体感染宿主后都有表达,并显示出相似的蛋白酶活性。CPAF通过降解上面提及的多种宿主蛋白从而使得衣原体能够逃避宿主免疫识别,并且能够在受感染宿主细胞中顺利生存繁殖。


在这项研究中,报道了CPAF在酶原状态、成熟状态、以及其和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复合物三种状态下的晶体结构。结构比较和生化实验表明CPAF是一个由水分子介导的催化三元体组成的新型丝氨酸蛋白酶。CPAF酶原结构显示其活性位点被inhibitory segment的C端部分包围,同时其N端的存在使得CPAF维持在单体状态,CPAF通过在蛋白分子内部逐步的蛋白酶剪切,从而移除那些结合在活性中心以及维持CPAF单体状态的inhibitory segment而被激活,同时剪切后形成的分子间二聚体引发的水分子介导的催化三元体的组装使得CPAF完全激活,并具有蛋白酶活性。尽管CPAF和蛋白酶体结构上并不相关,但它们识别Lactacystin的方式却相当保守。这说明CPAF模仿蛋白酶体对Lactacystin的结合方式。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Lactacystin抑制CPAF活性的分子机理,而且第一次给出了Lactacystin除了抑制蛋白酶体外还能抑制其他蛋白酶的证据。这些实验结果阐明了CPAF蛋白酶的活化、催化以及Lactacystin抑制的机理,同时为以后理性设计小分子药物治疗衣原体引起的许多疾病提供结构基础。


第二篇文章题为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almonella SifA Indicate that Its Interactions with SKIP, SseJ, and RhoA Family GTPases Induce Endosomal Tubulation”的论文,报道了Salmonella typhimurium毒性蛋白SifA和人源SKI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Salmonella对宿主细胞的毒性由细菌进入并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的能力决定。进入宿主细胞后,Salmonella在随后形成的Salmonella-containing vacuole (SCV)内存活。SifA是维持液泡SCV的完整性以及其在核周定位所必须的;同时也是形成Sifs(由SCV沿着微管延伸出的管状膜结构)所必须的;而且SifA 和宿主蛋白SKIP的相互作用对该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SifA和人源SKIP复合物PH结构域的晶体结构揭示SifA有两个明显的结构域,它的N端结合SKIP,C端含有WxxxE保守模块,其三维结构和SopE非常相似,SopE是Rho家族GTPase的GEF,这些结果增加了SifA模拟或激活了某种Rho家族GTPase活性的可能。另外研究发现SifA和GDP结合的RhoA有相互作用,但SifA并没有显示出对RhoA的GEF活性;同时Salmonella另一效应蛋白SseJ和RhoA有直接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SifA, SKIP, SseJ, 以及Rho家族GTPases相互合作促进了管状膜的形成。

(生物通:万纹)

附:

附:
柴继杰 博士,研究员
E-mail:chaijijie@nibs.ac.cn

教育经历
1987年 大连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学士

1997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分析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4 中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
1999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
1997-1999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

研究概述:
本实验室关注并研究在生物学及药学应用中的重要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通过蛋白晶体衍射的方法及一些生物、生化方面的手段阐述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我们并不局限于已建立的研究框架,拟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其他研究小组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一些联合研究项目。

一个正进行的研究方向将关注专职吞噬细胞(professional phagocytes)对调亡细胞的识别途径。近十年来大量的工作已对调亡调控的机制做了详尽的研究。相对的,在细胞调亡后如何去除调亡的细胞残体的问题并没得到关注。(此问题并不是不重要)如果在此环节出现问题将造成炎症反应的异常持续和自身免疫的出现。在吞噬细胞消除调亡的细胞体的过程中,第一步反应是调亡的细胞体和处于调亡过程中的细胞表面出现如磷脂酰丝氨酸(PS)等可被各种吞噬细胞上的受体识别的发出“eat-me”信号的信号分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识别过程并不仅仅是此类信号分子与吞噬细胞受体的简单结合。实际上,一类可被其他吞噬细胞的受体识别的桥联分子(bridging molecule)如Annexin I(Anx I)也参与了识别过程。除此,我们还将对“don’t-eat-me”信号的识别机制及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等“find-me”信号的产生和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前者存于正常细胞,保证这些非调亡的细胞不被错误吞噬;后者为调亡细胞所产生。

是本实验室的另一个研究目标是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调亡细胞的信号调控的分子机制。前人在线虫(C. elegans)的遗传学筛选工作中发现七个基因产物分别隶属于两条功能上冗余的信号转导系统参与了清除调亡细胞体过程。其中一条信号系统为CED-2/ced-5/CED-12/CED10,这条信号系统保守的存于哺乳类中,其同源信号系统为CrkII/Dock180/ELMO/RAC,我门将从蛋白三维结构的尺度研究这条信号系统的活化和调控机制。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CPAF|Salmonella|863||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