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农业基础研究新成果:育成大豆新品种

【字体: 时间:2008年04月2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传出好消息,该所培育的又一大豆新品种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命名为“东生2号”。这是东北地理所科技人员继2003年成功培育大豆新品种“东升1号”后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也是东北地理所在大豆育种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又一突破。

  

生物通报道:随着全球粮食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粮价上涨使生活成本,同时也使工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目前,各国都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而良种培育、作物改良对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缺乏问题、种植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传出好消息,该所培育的又一大豆新品种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命名为“东生2号”。这是东北地理所科技人员继2003年成功培育大豆新品种“东升1号”后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也是东北地理所在大豆育种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又一突破。

 

“东升2号”的审定与推广,是东北地理所把物化的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支撑地方经济建设的有益的尝试,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促进大豆产业提档升级起到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东生2号”原品系号为海5046,于今年4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推广品种,审定编号为2008009。

 该品种2005-200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5区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2373.4kg和2599.5kg,较对照品种合丰35和合丰47分别增产9.8%和11.7%。2007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5区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2493.5 kg,较对照品种合丰47增产15.4%。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厘米左右,紫花,长叶,灰白色茸毛,叶色浓绿,叶片大小中等,叶片上举,主茎结荚为主,荚密,荚弯镰形,3.4粒荚多,紫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1.61 %,脂肪含量20.14 %。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4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30℃左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盖钧镒在《作物学报》2008年第二期发表的论文《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报道了大豆育成品种溯源研究的新进展:通过系谱追踪,发现我国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共有670个祖先亲本,其中细胞质只来源于其中344个祖先亲本,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及美日等9国,这些亲本组成了我国大豆育种的原始基因库。这项成果可为亲本选配提供指导,对加强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间基因交流、拓宽品种遗传基础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我国大豆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初期,1923年在吉林省和江苏省分别育成首批大豆新品种,到2005年共育成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盖钧镒领导的课题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并应用群体和数量遗传学方法,从祖先亲本入手,系统分析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的遗传特点、不同生态区间品种亲缘关系及核心种质,前期部分工作2001年已获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课题通过地理来源分析表明,我国北方、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中南、西南和华南六大生态区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细胞核、质遗传贡献均以本地种质为主。从时间序列看,近十年来国外种质渗入增加,国外种质的核质遗传贡献比例上升,本区种质的核质遗传贡献比例下降。种质基础分析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变宽,但遗传基础仍局限在本生态区,需进一步加强各生态区间种质交流与利用,特别要重视骨干亲本的有效利用。(生物通雪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