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干细胞治疗成果登上国际期刊

【字体: 时间:2008年08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综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张书宁等通过荟萃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PCI)后接受冠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效果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该结果于2008年7月19日在爱思唯尔期刊《国际心脏病学杂志》(Int J Cardiol)上发表。

目前,冠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AMI的临床应用仍存在较大争议。研究者检索了1990年至2007年间PubMed、MEDLINE、BIOSIS、EMBASE和Cochrane EBM等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根据以下标准纳入临床研究:以AMI症状出现24小时内接受PCI治疗者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体现随机对照原则;移植细胞种类为非动员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具有3个月以上的随访资料。

该分析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25人,平均随访5个月。疗效分析显示,与基线水平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增加7.05%(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5)。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容积或腔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41)。安全性分析显示,两组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相似(P>0.05),而联合不良事件发生率在BMSC移植组有减少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34)。

研究者推论,PCI治疗后接受经冠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提高AMI患者的LVEF,而对左室重构没有影响。在随访期内,移植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未增加。因此,AMI再灌注后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附:

葛均波,

本科毕业于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山东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被派往西德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获博士学位;1993年,随其导师在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其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在德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可谓"叹为观止":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了《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自此,他更是一发不可收,迄今已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70余篇被SCI等国际权威机构收录,并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

葛均波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他发现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瞩目,该技术可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1999年4月,葛均波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举家回国,并受命担任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葛均波不辱使命,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在他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仅去年就完成心导管诊疗手术1098例,其中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300例,分别比往年增加2.1和3.4倍。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干细胞|治疗|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