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评说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字体: 时间:2009年10月15日 来源:科学新闻

编辑推荐:

  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获奖成果对人类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获奖者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益的启发?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一线科研人员。

  

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获奖成果对人类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获奖者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益的启发?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一线科研人员。

 

关键在于解决了两个问题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许瑞明介绍,2009年的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生物学都有关系,表明生物学处于良好发展态势之中,有待探讨的科学问题很多,是一座正在开掘的“金矿”。

 

许瑞明说:“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关键在于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DNA末端复制的问题,这是一个基础生物学的问题;第二,这一问题与疾病有密切关联,意义重大。研究者的选题不是随意性的,而是认准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才付诸行动的。”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谭铮介绍,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从端粒的角度揭示了细胞分裂潜能控制,细胞衰老和癌变的分子基础。而衰老和癌症是与人类健康最紧密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特别是人类面临快速的社会老龄化,同时,在癌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的情况下,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不仅是生物学上划时代的突破,而且与人类的健康有最密切的联系。

 

谭铮介绍,1961年美国科学家Hayflick发现,正常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只能分裂有限的次数。这一现象后被称作Hayflick极限。1973年苏联科学家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DNA的不完整复制会使染色体丢失一小段DNA,最终会达到一个极限,使细胞失去分裂能力。3位获奖者对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使人们清楚了细胞染色体DNA丢失与补偿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动物正常体细胞有限分裂能力和癌细胞可以无限制分裂的秘密。通俗地讲,就是细胞生与死的秘密。正因为如此,端粒酶与当前许多热门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

 

谭铮介绍,中国在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上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起步晚、积累少,研究的实验室也不多。但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已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自2000年起,已连续进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0年,国家启动了第一个5年的“衰老机理及老年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该项目结束后,于2006年又启动了第二个5年的“衰老的机制与干预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包含有端粒与端粒酶方面的基础研究,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师大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承担。

 

“对于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应该将目光放得远大,聚精会神、脚踏实地,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开创性的科研成果。虽然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能完全由诺奖反映出来,但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至少能够部分体现整体发展水平。我希望我国尽快获得并越来越多地取得相似水平的科学发现。这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需要,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按照中国目前的科学发展规模和进展,中国本土科学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但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在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在科技体制的改进与完善方面加强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科学水平。”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迎芳说。

 

选择重要科学问题坚持不懈

 

“拿不拿奖与科研工作没有直接关系,获奖不是科研工作的目标。但选择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十分重要。”许瑞明谈起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这样说。

 

据悉,今年的化学奖获得者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与许瑞明是朋友,几天前还给他发来邮件讨论一个问题,目前忙着获奖后的各种事务;而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卡萝尔·格雷德曾与许瑞明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同事多年。

 

许瑞明认为,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能敏锐地抓住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穷追不舍,坚持下去,直到把问题弄清楚。

 

如印度人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在美国时,利用科学基金开展研究工作,但5年后没有重要成果出现很难获得持续支持,压力很大。而他也不愿整天为申请经费而劳神,便卖掉了美国的房子,决定去英国工作。这个决定对他个人而言是有损失的,因为英国科研人员的工资低于美国,但他选择去英国工作,继续深入自己的课题研究。

 

卡萝尔·格雷德平常看上去与其他研究人员没有不同,但特别喜欢打排球。她1988年进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做博士后,曾作过细胞生物学研究,发现了重要基因。在她利用老鼠作基因缺失研究时,初期几代的老鼠虽然基因缺失,但都没有发生变化,她一直不放弃,直到做了几十代老鼠后,才发现基因缺失的老鼠生殖系统受到影响,出现了变化。这种坚持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保持持久的耐心。

 

许瑞明介绍,在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奖之前,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怀疑好事是否会轮到自己头上。因为核糖体领域有数位值得获奖的人,如加州大学的Harry  Noller教授,她发现了细胞内合成端粒的端粒酶。而核糖体结构的解析即像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在他们之前,有许多研究工作需要完成,需要很多的积累和前期工作,而做前期探索工作的人,则未能获奖。诺贝尔奖获奖者中,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因此,科研不能为获奖而作。研究者在工作完成之前,无法判定自己的研究是否是那临门一脚,但每一个探索环节都不可或缺,能否获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偶然性,包含一些机遇或运气的成分。因此,科学研究的目的重在解决问题,弄清本质,而非获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