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揭学术界13类不端行为

【字体: 时间:2009年10月19日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推荐:

  “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一批杰出人才成长的同时,我国科技界建设也带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原始创新少。”在昨天的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直揭眼下学术界存在的论文造假等13类不端行为。

  

 院士历数13种学术不端


  建议设立诚信档案,作为评奖依据


  “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一批杰出人才成长的同时,我国科技界建设也带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原始创新少。”在昨天的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直揭眼下学术界存在的论文造假等13类不端行为。


  杜祥琬院士总结的13类“怪现状”包括:第一类是论文著作的造假、剽窃、搭车署名愈演愈烈;第二类靠拉关系、“忽悠”、“跑部钱进”争项目、经费;第三类是评审成果时搞“友情评审”,搞运作,甚至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炮制假成果;第四类是伪造学历、伪造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许多国家和地区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引用查询证明;第五类是报奖搞包装,对有关评委和工作人员拉关系、搞运作,甚至利诱;第六类是部分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材料言过其实;第七类是有的院士名人多头兼职而不能尽责;第八是个别专家学者对自己并不内行、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第九类是有的专家在项目评审、成果鉴定、奖励评审中不能超脱小单位或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坚守科学态度;第十类是为了应付评估检查,有的单位集体做假;第十一类是有的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化、利益化,长官意志至上;第十二类是个别领导干部违反程序,干预评审,甚至干预院士的评选;第十三类是在不正之风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下,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难成人才,何谈大师!”


  杜祥琬认为,根除学术不端的药方在于“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他表示,我国科技界需建立“客观和超脱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建议建立从单位到个人、包括院士在内的诚信档案,作为评项目、授奖的依据之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