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多篇 中科院博士解析新菌株

【字体: 时间:2009年11月0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运用富集培养技术,分离了多株具有降解对硝基苯酚的细菌,并发现一株可以耐受400ppm的对硝基苯酚的菌株:Arthrobacter sp. HY2,为硝基芳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除污技术的构建发掘了重要的微生物和基因资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运用富集培养技术,分离了多株具有降解对硝基苯酚的细菌,并发现一株可以耐受400ppm的对硝基苯酚的菌株:Arthrobacter sp. HY2,为硝基芳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除污技术的构建发掘了重要的微生物和基因资源。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 Bioresource Technology 杂志上(Xinghui QIU, Ping WU, Haiyan ZHANG, Mei LI, Zhongcheng YAN,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rthrobacter sp. HY2 capable of degrading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p-nitrophenol. Bioresource Techonology, 2009, 100: 5243-5248)。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前沿领域项目(KSCX2-SW-128)的资助。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邱星辉博士,其1991年、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生态学硕士和动物学(毒理学)博士学位。至2006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论文8篇),专著1部,公开发明专利1项。

硝基芳烃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色素、染料、农药等生产,由此导致对硝基苯酚在环境中的累积。对硝基苯酚在废水、河流、土壤和地下水中均能被检测到。由于对硝基苯酚对许多生物毒性高,并可在食物链中富集,被美国环保局定为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为消除对硝基苯酚对生物与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建立有效的生物除污体系,其中筛选高效的降解微生物或酶/基因是关键。尽管国内外已经分离了不少具有降解对硝基苯酚活性的微生物,但由于对硝基苯酚本身的毒性高,已经分离到的能耐受并降解高浓度对硝基苯酚的菌株还很少。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运用富集培养技术,分离了多株具有降解对硝基苯酚的细菌,其中一株可以耐受400ppm的对硝基苯酚。该菌株被鉴定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 HY2, 可在无机盐培养基中以对硝基苯酚为碳源和能源生长,最适温度为30°C,最适pH值为7-9。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无机盐培养体系中加入0.1% 的葡萄糖或0.5%的β-环糊精可以大大地增强该菌降解高浓度对硝基苯酚的活性。该研究团队还从该菌株中克隆了对硝基苯酚单加氧酶基因。本项工作为硝基芳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除污技术的构建发掘了重要的微生物和基因资源。

附:

邱星辉,男,1965年6月生于江西。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分别于1991年、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生态学硕士和动物学(毒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2月-2002年5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生物技术项目高级访问学者,2007-2008美国Purdu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于1997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至2006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论文8篇),专著1部,公开发明专利1项。

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结构、功能与进化;(2)有毒物质的生物转化,重点在外源有害物质的生物降解途径分析和降解酶(包括P450酶和磷酸三酯酶)基因的分离、表达与调控;(3)昆虫毒理基因组学。现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项目。已培养(含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生5名,现有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

论文著作
  Qiu X H et al, 2003,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 in the cotton bollworn(Lepidoptera: Noctuidae): tissue difference and induction. J Econom. Entomol.
  Horne I, Qiu X, Russell RJ, Oakeshott JG. 2003 The phosphotriesterase gene opdA in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P230 is transposable. FEMS Microbiol Lett 2003 May 16;222(1):1-8
  Yang H, Carr PD, McLoughlin SY, Liu JW, Horne I, Qiu X, Jeffries CM, Russell RJ, Oakeshott JG, Ollis DL.2003, Evolution of an organophosphate-degrading enzyme: a comparison of natural and directed evolution. Protein Eng 2003 Feb;16(2):135-45
  邱星辉等 2002 棉铃虫6龄幼虫中肠与脂肪体微粒体P450酶系的比较,动物学报,48(2):208~212。
  邱星辉等 2001 棉铃虫不同发育阶段微粒体P450酶系组成与活性的比较。昆虫学报,44(2):142~147。
  Qiu X.H. et al , 2001,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 in th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Lepidoptera: Noctuidae) : in vivo effects of deltamethrin exposure. J Agric Urban Entomol. 18(4):217-225
  邱星辉 冷欣夫 2000 棉铃虫幼虫加单氧酶的组织分布。生态学报,20(2):299~303。
  冷欣夫 邱星辉 2001 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结构、功能与应用前景 科学出版社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