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何梁何利奖之生物学者

【字体: 时间:2009年11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颁奖大会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15周年庆典11月11日在北京举行,46位科技工作者分获不同奖项。刘延东、万钢等领导同志和捐款人代表一起向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王德民教授、30位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15位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杰出科技工作者颁奖。

  

生物通综合: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颁奖大会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15周年庆典11月11日在北京举行,46位科技工作者分获不同奖项。刘延东、万钢等领导同志和捐款人代表一起向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王德民教授、30位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15位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杰出科技工作者颁奖。

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3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截至今年已经成功举办15届。基金分设“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其旨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冲上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据悉,先后有27位杰出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殊荣;757位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97位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今年“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是我国石油开采领域杰出科学家、大庆油田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这46位获奖者分别是: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名)
王德民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0名)

陈木法 杜善义 李方华(女)

夏佳文 赵东元 杨裕生

吴连大 陈晓非 张学敏

朱作言 孙 寰 许为钢

束怀瑞 钱忠明 程书钧

付小兵 张 运 柴家科

曹洪欣 周志毅 周孝信

费爱国 桂卫华 潘云鹤

陈国良 张孝文 曲久辉

栾恩杰 邱志明 万元熙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5名)

朱美芳(女) 周志鑫 张 军

王恩东 徐卫林 丁建生

吴生富 史进渊 赵文智

罗永章 苏顺虎 尹同跃

格日力 周祥椿 陈亚宁
 

生物类选介:

朱作言,男,1941年9月出生,汉族,湖南省澧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1965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所所长,其中,1980-1983和1998-1994年间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进修和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授予英国阿伯丁大学科学博士荣誉学位。现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执行主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长,从2000年5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遗传发育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成果,为鱼类基因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其中3篇已成为转基因鱼领域公认的经典文献,先后6次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
 

柴家科,男,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烧伤整形外科主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在危重烧伤、烧冲复合伤救治及并发症防治、毁损性组织缺损和难愈合性创面修复、烧创伤后复杂畸形的整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格日力,青海医学院副院长,青海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1952年11月生于青海省,蒙古族,博士后。1975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在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留学日本信州大学,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环境与运动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对“低氧运动生理”、“低氧与肥胖”等方面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先后用中、英、日文发表论文67篇。

1952年11月生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蒙古族,博士后,现任青海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呼吸内科学、高原医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75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在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从事低氧生理与高原医学研究工作。期间,承担了省科技厅及卫生厅立项的有关高原医学及呼吸病的研究课题,曾多次带领课题组人员进入高海拔地区进行现场研究,并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及优秀论文奖。他热爱祖国,作风正派,科研严谨,吃苦耐劳,1988年获"敬老好儿女金榜奖",1990年荣获"青海省优秀党员"称号。1993年至1999年到日本国信州大学医学部学习,期间参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课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发病机制及急性高山病的病理生理"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了"慢性肺气肿患者肺减容手术"等多项子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专业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由于成绩突出,提前一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环境与运动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低氧运动生理"、"低氧与肥胖"等课题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高山医学界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于2001年6月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留学期间,由于在高原医学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曾分别获日本医学会和美国环境医学会科研经费资助。在长期科研生涯中,先后用中、英、日文发表论文共67篇。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2009|何梁何利奖|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