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授联合发文 解析易感基因

【字体: 时间:2009年12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山东皮肤病临床学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麻风病6个易感基因和一个基因位点。这标志着我国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麻风病的发病机理、易感个体筛查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版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山东皮肤病临床学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麻风病6个易感基因和一个基因位点。这标志着我国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麻风病的发病机理、易感个体筛查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安徽医科大学山东皮肤病临床学院张福仁教授,安徽医大一附院教授张学军和海外特聘教授刘建军,之前张学军教授还完成了一项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相关的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LCE,并进行了准确定位。

麻风病是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复杂性疾病,人体感染后可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导致患者残疾、毁型,我国累计登记麻风病患者50万例。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麻风病现症病人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下降,山东省患病率由最高时的45/10万下降至1994年的1/10万以下。但近15年来,新发病人没有减少,现症病人也保持稳定,全球迄今每年仍有20余万新报告病例,我国每年仍有约1600例新病例报告。截至2008年底,我国仍有近300个县处于麻风病流行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流行的趋势。

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麻风病菌侵犯易感个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杀死入侵的麻风菌,致使麻风菌在体内不断繁殖并释放抗原,造成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皮损和神经损害。为了弄清楚麻风病的遗传机制,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麻风病6个易感基因(RIPK2、NNFSF15、C13orf31、CCDC122、NOD2、LRRK2)和一个基因位点。这些易感基因不仅在汉族人中发现,而且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得到验证,首次证明了中国不同民族对麻风病具有共同的易感基因。这项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对麻风病的发病机理、易感个体筛查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Illumina公司的Human610-Quad BeadChip,这种人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具有50碱基全长探针,能提供更可靠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而且数据重复度达30倍数,确保了准确的数据。

这项研究发现的这些易感基因,均参与了机体从识别到抗原呈递处理、细胞因子调节及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等炎症抗原呈递处理和免疫过程,这些基因的变异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使人类对麻风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Leprosy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narrow host range of Mycobacterium leprae and the fact that it is refractory to growth in culture has limited research on and the biologic understanding of leprosy. Host genetic factors are thought to influence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s well as disease progression.

Methods We performed a two-stag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by genotyping 706 patients and 1225 controls using the Human610-Quad BeadChip (Illumina). We then tested three independent replication sets for a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leprosy and 93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that were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in th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Together, these replication sets comprised 3254 patients and 5955 controls. We also carried out tests of heterogeneity of the associations (or lack thereof) between these 93 SNPs and disease,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subtype (multibacillary vs. paucibacillary).

Results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P<1.00x10–10) between SNPs in the genes CCDC122, C13orf31, NOD2, TNFSF15, HLA-DR, and RIPK2 and a trend toward an association (P=5.10x10–5) with a SNP in LRRK2.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SNPs in C13orf31, LRRK2, NOD2, and RIPK2 and multibacillary leprosy were stronger tha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se SNPs and paucibacillary leprosy.

Conclusions Variants of genes in the NOD2-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 (which regulate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re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with M. leprae.

作者简介:

张福仁,男,199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皮肤性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山东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常务编委,中国预防医科院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等职。张博士多年致力于皮肤性病学临床诊疗工作,对各种疑难危重皮肤病的诊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大疱性皮肤病,银屑病的治疗开展了系列研究,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并为首获省科技进步奖。1999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之首。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

男,1955年8月出生,安徽宿松人。主任医师
1989年获安徽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博士学位。曾担任第九次国际皮肤科学大会秘书长。

现任职务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
  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