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聚焦中国学术造假“急功近利”文化

【字体: 时间:2010年01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学术不端在国内发生的实在频繁,当普通民众见怪不怪的时候,一个让造假来得更猛烈的事件发生了,井冈山大学在同一期刊上一次造假70篇的新闻让世界震惊了,《Nature》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在中国出版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

  

生物通报道,学术不端在国内发生的实在频繁,当普通民众见怪不怪的时候,一个让造假来得更猛烈的事件发生了,井冈山大学在同一期刊上一次造假70篇的新闻让世界震惊了,《Nature》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在中国出版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

 

发表高影响因子的研究性文章是每一个中国科研工作者所不能避免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对发表高影响因子的科研工作者的奖励措施也令人侧目。高额现金奖金、住房福利、其他高额津贴等成为了促使科研工作者追求高影响因子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压力。

 

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2009年买卖论文的市场销售额就接近10亿,是2007年销售额的5倍。整个学术出版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生产链。此外,另一项调查显示,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者有近1/3的人承认有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团队网上调查和实地走访,他们总结出虚假期刊具有以下特征:内容庞杂,行文不规范,如英文译名不准确等;在形式上,期刊较厚,字体超小,不宜阅读,没有广告。正规杂志为弥补收入不足,会有适当的广告;而非法期刊为掩人耳目,一般不拉广告。据分析,平均每一本这样的期刊刊载169篇论文。从169名论文第一作者分布看,高校是主动或被动上当受骗的“重灾区”。统计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发现,不少来自国内重点大学。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美国密歇根大学Research Ethics and Integrity 项目组主任Nicolas Steneck表示,中国大范围学术不端行为令人担忧,尤其是中国目前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注重研究的质量十分关键。

 

追求SCI的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急功近利”的学术界文化所致。有了SCI数量,科研人员就能获得部分短期的收益,比如,现金奖金、更多的资金资源等等。

 

文章认为,很多基金的分配受政府官员的干预,一些非专业的官员掌握着科研资金的分配大权,这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评估资金分配计划,因此,官员们凭SCI论文数量来评估科研工作者是否该获得资金。这也是导致某些科研工作者学术不端的原因。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指出,不学术不端案件的处置过轻导致那些高社会影响力的案件缺乏警示作用。科研工作者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被发现处置不重。

(生物通 小茜)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