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

【字体: 时间:2010年01月26日 来源:健康报

编辑推荐:

  中华医学科技奖1月24日颁发,7项科研成果荣获一等奖,这7项成果是从235项参与角逐的科研成果中脱颖而出的。来自全国各个医学领域的95位权威专家参加了初审,62位专家参加了终审,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当前科学研究的创新水平。

  

 中华医学科技奖1月24日颁发,7项科研成果荣获一等奖,这7项成果是从235项参与角逐的科研成果中脱颖而出的。来自全国各个医学领域的95位权威专家参加了初审,62位专家参加了终审,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当前科学研究的创新水平。  

 

  这些一等奖获奖项目的“创新点”和“闪光点”何在?中华医学科技奖执行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祁国明给予了点评。  

 

    

 

  细胞、器官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与个体化衰老评价的建立及应用        

 

  解放军总医院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医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陈香美等  

 

  点评:该研究围绕“为什么衰老”、“如何评价衰老”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细胞衰老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研究揭示了我国自主克隆的衰老相关新基因CSIG延缓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明SIRT1基因是细胞衰老与整体衰老的分子连接点;通过解析端粒末端四链体结构的真实构象,阐明为什么端粒不能复制或丢失会导致细胞衰老。  

 

  研究人员以肾、心、脑等重要器官为切入点,揭示了器官衰老发生的关键环节,被国外学者评价为哺乳动物器官衰老机制的重要发现。  

 

    

 

  蛋白质抗原的免疫识别、应答及其调节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    吴玉章等  

 

  点评:该研究开辟了反向免疫学的新领域,创立了“采用模拟抗原和模拟病毒而非天然抗原,重塑免疫应答从而进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创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I类新生物制品“基于HBV表面抗原表位的乙肝模拟抗原疫苗”(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PCT专利1项),并且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乙肝治疗性多肽药物,目前正在进行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为慢性乙肝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建立第一个病毒蛋白抗原表位数据库,建立了一系列表位预测新方法。  

 

  该项研究成果拓展了免疫学研究新领域,丰富了免疫学研究新理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脊柱畸形三维矫形新技术与临床应用  

 

  上海长海医院    李明等  

 

  点评: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脊柱侧凸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标准“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脊柱侧凸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开创了中国大陆地区脊柱侧凸主观评价的先河;在国际上首次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提出“稀疏椎体螺钉”和“关键椎体置钉”的理念,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了并发症,且使平均治疗费用降低了43%。  

 

  目前,研究人员已完成各类复杂脊柱畸形三维矫形手术1200余例,患者来自全国近30个省区市及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脊柱侧凸矫正率由原来的64.7%上升至72.8%,并发症降至0.3%,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宫颈癌发病分子机制及靶向防治策略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等  

 

  点评:该研究在宫颈癌研究领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研究及防治策略验证体系,构建了新型的模拟自发宫颈癌生物学特性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建立了高效的靶点基因筛选平台;从分子、细胞、机体和环境等不同层次对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相关共刺激因子的致癌机制进行研究,筛选出多个功能效应关键调控靶点,构建起宫颈癌的机制调控网络,为新型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切入点和应用理论支持;建立了肿瘤选择复制性腺病毒和新型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肿瘤基因治疗体系,可有效逆转宫颈癌恶性表型,增强其放、化疗敏感性。  

 

  该项研究为解决宫颈癌发病率高和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差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神经导航外科的创新与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周良辅等  

 

  点评:本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神经导航手术,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自主科技创新,攻克了颅脑手术中神经结构与功能的精确定位和实时引导的治疗难题;在国际上首创“微导管定位法”,应用基于低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实时影像的神经导航手术,提高了动态定位精度及临床疗效,使脑胶质瘤的手术全切率达到90.5%(常规导航为82.7%),巨大型或侵袭型垂体瘤的手术全切率达到83.6%(常规导航为58.2%);开发了一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导航系统,目前已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  

 

  研究人员累计完成导航手术2500余例,临床效益显著。神经导航新技术已推广至国内120多家单位,累计病例逾万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    叶冬青等  

 

  点评:本研究收集大量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遗传资源,共获得2300多份患者的监测数据、DNA样本及500个核心家系,对SLE进行遗传流行病学规律分析,证实SLE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构建了与SLE有关联意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发现了多个新的遗传易感基因,为明确SLE的病因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提出“Th17细胞可能是SLE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标”和“外周血凋亡小体清除异常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两个重要假说,获得国际本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认识SLE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对进一步开展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及早期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人毛囊源性多潜能成体干细胞的获取及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李玉林  

 

  点评:本研究率先从人毛囊等组织中成功分离出多潜能成体干细胞,建立了相应的分离、培养、冻存、复苏以及定向诱导分化的标准化关键技术,建立了世界首家皮肤毛囊多潜能干细胞库。研究人员同时利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等原创专利技术,在国际上首次从毛囊或骨髓干细胞中分离出血管平滑肌祖细胞,并以此为种子细胞,在体外构建了直径4毫米~6毫米、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血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切应力和抗血栓作用。  

 

  以毛囊多潜能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在国际上首创快速大量生产组织工程皮肤的生物反应器技术,构建了组织结构、生物学功能与天然皮肤相似的自体组织工程皮肤,临床用于治疗顽固性皮肤溃疡,有效率达84%,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同期国内外利用其他技术构建的人工组织皮肤。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