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之父”的科学精神启示

【字体: 时间:2010年10月09日 来源:半岛网

编辑推荐:

  爱德华兹的获奖被认为是“众望所归”——“试管婴儿”技术使医疗手段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堪称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文/张贵峰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以表彰他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本报10月5日A30版报道)

  爱德华兹的获奖被认为是“众望所归”——“试管婴儿”技术使医疗手段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堪称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但是,这一“众望所归”的“归期”无疑又是相当漫长的。如果从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顺利诞生算起,爱德华兹从研究成功到获得诺贝尔奖,已等待了整整32年 ,这诚如爱德华兹同事感叹的,“我奇怪这一奖励怎么来得这么晚”。

  其实,爱德华兹的获奖“归期”不止是“来得晚”,更是一个饱经忧患、备受非难的过程。据悉,在“试管婴儿”技术诞生之初,当时的报纸就惊呼:人们又一次“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违反了伦理道德”,而且爱德华兹本人也被视为疯子。为此,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甚至停止了对其研究项目的资助。

  从“魔鬼的造物”到“开创性贡献”,从“疯子”到“公认的天才”,爱德华兹及其“试管婴儿”技术的坎坷传奇经历,无疑带给我们丰富的科学精神启示。

  它再次证明,科学研究探索尤其是像“试管婴儿”这样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科研探索,其走向成功的过程,势必会饱尝艰辛,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科研本身会充满艰辛、备受挫折,而且要让科研成果赢得社会认可、收获最终的成功,同样也要历尽种种误解、非难 、苛责。因此,一个能取得伟大成功的科学家,不仅要具备科研本身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有不为世俗所动、敢于挑战成见、锲而不舍求真的坚定科学精神和顽强勇气、意志。

  针对“为什么中国到现在都还没获得诺贝尔奖”的提问,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日前表示,“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他们看到的是物质好处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发现科学精要时带给自己内心的快乐”。结合“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的获奖经历以及其中所昭示的科学精神,丘成桐所言无疑不虚,值此新一轮诺贝尔奖颁奖、国人不得不再次无奈“围观 ”之际,这种“科学精神缺乏”的现实,显然值得我们痛彻反思、深以为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试管婴儿|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