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从1亿到11亿

【字体: 时间:2010年11月09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所有学科的对象是一个整体,但每个学科的研究都划出单独的一块。针对现实问题而言,每个学科都只是整体中的“局部”,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必须整合。

  

 10月9日,武汉大学举行第一场“跨学科对话”。社会科学方向的顾海良校长,工程科学方向的刘经南院士,人文科学方向的郭齐勇教授,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展开学科对话与思想碰撞。

  1959年,物理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方面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这个“斯诺命题”,半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顾海良校长对“斯诺命题”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要进行“问题的研究”。所有学科的对象是一个整体,但每个学科的研究都划出单独的一块。针对现实问题而言,每个学科都只是整体中的“局部”,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必须整合。

  几年来,武汉大学一直在探索破解“斯诺命题”的途径,集合多学科合力,推进跨学科建设,打造大学科平台。

  13个创新平台和基地,12个拓展研究平台,60多个人文社科跨学科研究机构。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已成为武大合并组建10年来的标志性成果。

  5.53亿元!武大“985工程”二期建设的这笔中央专项投入,重点用于13个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如“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创新平台”由近10个一级学科支撑,基本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天、空、地一体化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发与应用的技术体系。“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在动植物发育、感染与免疫、水生植物生态等领域,实现了人才的高端汇聚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合校十年科研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们科研思维的转变。”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侯祚勇从事科研管理近十年的最大感受。

  生命科学学院于丹教授和他的团队18年坚守梁子湖,种植广袤的“水下草原”保护梁子湖水质和生态;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胡鸿兴教授和他的团队,从事鸟类研究工作40多年,发现湖北、贵州、云南和长江中上游的鸟类新纪录共261种……

  像于丹和胡鸿兴这样的团队,在武汉大学还有很多;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在武汉大学却流传着许多“数十年磨一剑”的故事。

  从2001年至今,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7人中,有3人来自武大,分别是两院院士李德仁、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杂交水稻专家朱英国。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数直线上升。人文社科方面,2000年武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为20项,2009年增至41项,增长105%;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已达到9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2009年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武汉大学科研经费有望突破11亿元,与2000年刚合校时的1亿元相比,增长了10倍。

  顾海良校长表示,2009年武大科技工作取得了合校以来的最好成绩。站到合校之后的新高度,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个十年的科研目标是什么?科研经费、奖杯、成果、平台等,对一所科研“机器”良性运转的大学来说,也许通通都不是难题;真正难的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和学校科研实际状况,使“新起点的五个转变”深入人心——

  在战略目标上,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队伍建设上,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科研导向上,从“S”(科学研究)向“STS”(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社会需求)转变;获取资源上,从纵向为主的单轨型向纵横并举的双轨型转变;科研方向上,从单一的科研方向向兼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的综合方向转变。(刘志伟 肖珊)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