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Nature头条:探讨中国博士培养

【字体: 时间:2010年03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昨天出版的Nature和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分别以不同的主题聚焦了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前者以“Do scientists really need a PhD?”作为社论文章,以华大基因BGI为例,探讨了研究生培养方式;后者则在“Biotech in China”专辑中,阐述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对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影响。

  

生物通报道:昨天出版的Nature和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分别以不同的主题聚焦了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前者以“Do scientists really need a PhD?”作为社论文章,以华大基因BGI为例,探讨了研究生培养方式;后者则在“Biotech in China”专辑中,阐述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对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影响。

Nature的社论中认为,在华大基因研究院里,一些并未完成传统研究生培训课程的研究人员就已经担当了主要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与一般的规律——完成研究生课程,进入实验室学习,从事研究工作——并不相符。这引起了Nature的注意,并提出“这种方式在未来值得被推广吗?”的疑问。

在欧美地区,研究人员一般都是经过了多年的研究生培训课程后,才进入研究机构进行学术或者产业方面的研究。与之不同,亚洲则比较强调实用性,比如日本的产业领域获得的科研经费就比较多,而且管理人员也表示,比较倾向于本科毕业生,这样就可以在公司进行培训。一个更加令人惊讶的例子是华大基因,今年BGI就招收了500名大学毕业生,在夏天他们毕业之后就可以进入BGI进行科研工作了。这些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包括将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获得测序结果进行DNA数据整合。他们将加入年轻的生物信息学科学家研究组,从最先进的测序设备中获得数据,然后在即将加入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行列的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分析,与各领域顶级科学家合作,在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作为第一作者),出席各种会议。

这种模式让人惊讶,Nature认为BGI的这些研究人员聪明,自信,而且具有不符合年龄的经验,但是他们却很少有人计划再深入学习,这样专注于一门技术:测序机能,合不合适,需不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比如西方的培养模式,这样是不是更能培养出创新的科学人才?

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这种方式能让这些年轻人接触到项目设计等方面,比较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自主性强的方式也许能培养出更有活力的科研带头人。

无论如何,这种不同于严格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如果能够成功的话,那么这无论对于基因组学研究,还是培养教育方式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另外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中,Biotech in China概括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对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影响。专题报道在华外资企业和周边承包服务业的现况,还重点介绍中国在生物技术市场取得突破的关键领域,以及在华外资企业感兴趣的领域。

在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生物医药无疑是发展最为快速和成熟的行业。我国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发展起来了以药物研发实验外包、临床研究外包为主的CRO行业,并且吸引来辉瑞、罗氏、诺华等跨国药企在华投资兴建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使我国医药产业逐渐从生产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

另外还以“华中生物技术高地正在形成”为题,从专业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光谷生物城的发展优势和建设进展,指出光谷生物城即将成为中国生物产业的创新和产业化中心。文中介绍了近年中国生物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城市生物产业发展情况,特别指出武汉发展势头迅猛,仅次于上海。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华大基因|博士|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