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项目的缺陷-从韩国的世界级美女科学家Narry Kim的成长说起

【字体: 时间:2010年04月15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前一阵子曾注意到生命科学的顶级杂志《细胞》新增加了一批编委,就心血来潮,翻了一翻这些新科评委的背景和来历。其中一位就是Narry Kim(金娜蕊),是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教授,心里很是感叹韩国已有了来自他们本土的顶级生命科学杂志《细胞》的编委,中国尚需加倍努力。

  

  杨海涛的博客


前一阵子曾注意到生命科学的顶级杂志《细胞》新增加了一批编委,就心血来潮,翻了一翻这些新科评委的背景和来历。其中一位就是Narry Kim(金娜蕊),是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教授,心里很是感叹韩国已有了来自他们本土的顶级生命科学杂志《细胞》的编委,中国尚需加倍努力。

 

 

没想到,在春风扑面的校园里,我注意到了一个学术讲座海报的题目《微小RNA的诞生,成熟和死亡(Birth/Maturation and Death of miRNA)》,演讲者正是Narry Kim教授。很多师生和我一样都兴冲冲的去听了她的演讲,开讲后,让我大吃一惊的是Narry Kim不仅是一位典型的韩国美丽女子,而且看上去很年轻,第一眼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她几乎就是个女博士生或博士后,哪里是大牌教授的样子,更让人猜不出她已是一位新科《细胞》杂志的编委。

Narry的讲话透出她敏捷的思维和严谨的学术风格,不像许多亚裔教授,Narry的英文几乎每有任何口音,差不多是非常流利的英文,大概这与她在牛津读博有关吧。她的科研故事不仅有趣,她的讲演也很热诚和吸引人,她讲到从一个实验结果的细节上注意,直到发现RNA的Mono-Uridylation现象进而发表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文章。走出学术厅我不得佩服她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充满无比魅力《细胞》杂志编委级的顶尖科学家。

 

参见http://www.narrykim.org/home2323

 

回到办公室,查了一下Narry的网页和简历才发现,其实Narry的成长和成名完全都在韩国完成的。1988-1994的6年里她在国立首尔大学读完了本课和硕士学位,1994-1998年她在英国牛津大学生化系攻读博士并获生化博士,1999年至2001年在美国宾州大学教授,休斯医学研究员Gideon Dreyfuss手下作博士后,2001年就回韩国开始在国立首尔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按照美国大学的标准,研究助理教授并不是在能够评定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 或Tenure-track Assistant)系列的教职范围的,Narry只是在2004年开始才成为韩国首尔大学的有资格评定终身教授位置的助理教授行列之中,2008年她在做满4年助理教授之后才成为了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只是由于2008年以后,她的成迹十分突出,才于2010年破格提拔为正教授,同时也被《细胞》杂志选为新科编委,华人生命科学家中只有2位来自大陆的科学家庄小威(哈佛)许田(耶鲁)有这样的荣誉,而且这两位教授现在都在美国,中国自己还是缺少站在世界科学顶端的科学家。

 

在让我们看看金教授的科研文章发表历史,她在牛津生化系博士生期间, 有1篇第一作者的文章发表在她的病毒学专业的专业期刊上:

Minimal requirement for a lentivirus vector based o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Kim VN, Mitrophanous K, Kingsman SM, Kingsman AJ. J Virol. 1998 Jan;72(1):811-6.

另外一篇是第二作者的专业杂志的文章。这样的科研文章水平,在牛津之类的一流学府的博士生当中,根本算不上突出,只能算合格的博士生而已。

A Rev-independen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based vector that exploits a codon-optimized HIV-1 gag-pol gene. Kotsopoulou E, Kim VN, Kingsman AJ, Kingsman SM, Mitrophanous KA. J Virol. 2000 May;74(10):4839-52.

但是她的博士后在休斯医学研究员的实验室里做的,这时候她的科研工作开始转向RNA剪切和调控方面,从1999年到2001年2年多的时间里,她做的很不错,有2篇第一作者的高质量的文章,文章包括Science, EMBO这样的一流杂志:

The Y14 protein communicates to the cytoplasm the position of exon-exon junctions. Kim VN, Yong J, Kataoka N, Abel L, Diem MD, Dreyfuss G. EMBO J. 2001 Apr 17;20(8):2062-8.

Role of the nonsense-mediated decay factor hUpf3 in the splicing-dependent exon-exon junction complex. Kim VN, Kataoka N, Dreyfuss G. Science. 2001 Sep 7;293(5536):1832-6.

另外还有一片综述文章:

Nuclear mRNA binding proteins couple pre-mRNA splicing and post-splicing events.Kim VN, Dreyfuss G. Mol Cells. 2001 Aug 31;12(1):1-10. Review.

照理说,Narry在博后期间的学术成就有资格可以在美国的研究性大学找到教职,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回韩国,并不像我们中国的大部分海归像她这种资历的人一回国就能从副教授或教授做起,Narry还是从最基本的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开始做起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8到2009年,她的学术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而且在miRNA的成熟和死亡及对基因的调控方面的研究有了开创性的工作,看她在年2008-2009年的科研文章:

S. Hyun*, J. H. Lee*, H. Jin*, J. Nam, B. Namkoong, Gina Lee, J. Chung and V. N. Kim (2009) "Conserved microRNA miR-8/miR-200 and its target USH/FOG2 control growth by regulating PI3K" Cell 139:1096-1108

I. Heo and V. N. Kim (2009) "Regulating the Regulators: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of RNA Silencing Factors" Cell 139:28-31

H. Jin*, M. R. Suh*, J. Han, K.-H. Yeom, Y. Lee, I. Heo, M. Ha, S. Hyun and V. N. Kim (2009) "Human UPF1 modulates small RNA-induced mRNA down-regulatio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doi:10.1128/MCB.00653-09

I. Heo*, C. Joo*, Y.-K. Kim*, M. Ha, M.-J. Yoon, J. Cho, K.-H. Yeom, J. Han and V. N. Kim (2009) "TUT4 in Concert with Lin28 Suppresses MicroRNA Biogenesis through Pre-MicroRNA Uridylation" Cell doi:10.1016/j.Cell.2009.08.002

V. N. Kim, J. Han and M. C. Siomi (2009) "Biogenesis of small RNAs in animal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0, 126-139

J. Han, J. S. Pederson*, S. C. Kwon*, C. D. Belair*, Y. K. Kim, K. H. Yeom, W. Y. Yang, D. Haussler, R. Blelloch, and V. N. Kim (2009) "Posttranscriptional crossregulation between Drosha and DGCR8" Cell 136:75-84 doi:10.1016/j.cell.2008.10.053

V. N. Kim (2008) "Cell cycle micromanagement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ure Genetics 40(12):1391-2

V. N. Kim (2008) "Sorting out small RNAs" Cell 133:25-26 doi:10.1016/j.cell.2008.03.015

金娜蕊教授回韩国后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从一名助理教授做成了一名韩国本土出产的世界级的科学家,她还获得了200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女科学家奖和数次韩国的青年科学家奖。

在感慨韩国美女金娜蕊教授的成就的同时,看到我国已经开始的****,****如果能引进1000名海外研究型大学的正教授,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自然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海外正教授们的学术经验,人脉关系,科研视角和学术领头羊作用对我国的科研发展真是无价之宝。

同时个人觉得从金娜蕊教授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我国海外留学生大军中像当年金娜蕊教授回国前水准的博士后期间的学资历的留学同学有很多很多,大力吸收这些人回国,给他们创造接近世界水平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那么5-10年后,中国本土产生的《细胞》,《自然》和《科学》等顶级和一流学术杂志的编委们也会有像金娜蕊教授这样的从中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世界级的顶级科学家。

现在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人才引进时一项系统工程,每年最好只引进合格的和全职回国的正教授,短期的和兼职的最好区别对待,千万不要降低标准的乱引进人才。

希望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及军科院尽快出台以招收海外优秀博士后为主的“****”,从现在起,创造条件,吸引像金娜蕊教授那样背景的海外优秀人才,为5-10年后我国出现本土的世界级科学家打下基础。

实施“****”,我们的条件现在是很成熟的,首先国家不差钱,启动一个****的资金跟许多国内上马的项目像高铁啊,世博之类的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人才方面,我们也是不差人,随便翻翻每期的《细胞》,《自然》和《科学》这些顶级科学杂志,以华人姓名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占到了20-30%左右,当然以华人姓名为通讯作者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这类文章也从2009年开始呈爆发性的增加的,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不小,吸引拥有海外120万留学大军中的娇娇者是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么宝贵的人才任他们在海外漂流,真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巨大流失,如果不好好利用,会愧对祖先的!

我们现阶段引进海外人才的做法往往是一些面子工程或武大郎开店招店员之类的务虚做法,工作粗慥,年龄岐视和虚空假大的呈偌比比皆是,笔者很少看到我国科技界的领袖们去三顾茅庐的邀请近年来世界科技界出现的华人精英们,为他们创造条件和吸引他们回国工作。

这里举一例子,来自国内的1999年(获得Fu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攻博的葛慧(Hui Ge)同学,据说是北京市的高考状元,博士期间师从哈佛肿瘤系统生物学家Marc Vidal教授,博士学习期间成绩突出,发表多篇有关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发育生物学方面的一流文章。

Ge H, Player C, Zou L. Toward a global picture of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genome-scale analysi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embryonic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Dynamics  (2006) 235(8):2009-17.

Gunsalus KC, Ge H, Schetter AJ, Goldberg DS, Han JJ, Hao T, Bertin N, Li N, Huang J, Fernandez A, Chuang L-S, Tao T, Tang C, Ying N, Ahringer J, Hyman AA, Sönnichsen B, Echeverri C, Roth FP, Vidal M & Piano F. Predictive models of molecular machines involved in C. elegans early embryogenesis. Nature (2005) 436(7052):861-5.

Li S, Armstrong CM, Bertin N, Ge H, Milstein S, Boxem M, Vidalain P, Han JJ, Chesneau A, Hao T, Goldberg DS, Berriz GF, Li N, Martinez M, Lamesch P, Wong SL, Zhang LV, Jacotot L, Vaglio P, Reboul J, Rual J, Li Q, Gabel HW, Elewa A, Baumgartner B, Rose DJ, Yu H, Bosak S, Sequerra R, Fraser A, Mango SE, Saxton WM, Strome S, van den Heuvel S, Fabio Piano F, Vandenhaute J, Sardet C, Harper JW, Gerstein M, Doucette-Stamm L, Gunsalus KC, Cusick ME, Roth FP, Hill DE, Vidal M. The C. elegans interactome project: mapping the protein network of a metazoan. Science (2004) 303(5657):540-3.

Ge H, Liu Z, Church GM, Vidal M. Correlation between transcriptome and interactome mapping data from S.cerevisiae. Nature Genetics (2001) 29(4):482-6 (Also see Nature Genetics 2003 33(1):15-7).

葛慧博士在2004年博士毕业后只做了半年博士后就直接成为了全球顶尖生命科学研究所-麻省里工学院白头研究所(MIT-Whitehead Institute)的fellow,这个Felloship实际上是白头研究所给予极少数非常优秀非常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们成长发展的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机会,入选的Fellow们直接跳过博士后这一段经历,一下子就开始独立科学实验,这是华人背景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得的这样的特殊荣誉,像这样的人才,真是难得!中国科学院或国内明牌大学的院校长们早就该想办法结触联系,慢慢的建立联系,以期望有一天能引进回国,让她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做事情,很可惜,没听说过我们的校院长们对葛慧博士作过什么事情!

 


 Hui Ge

Fellow, Whitehead Institute

Whitehead Fellow Hui Ge is par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working to integrate bio-informatics studies with traditional biological experiments—combining "dry lab" and "wet lab" investigations. She is using an integrated laboratory approach to study gene and protein function, work that she hopes will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参见http://www.wi.mit.edu/research/fellows/ge.html

2009年我国提出合实施了****后,与之相应的,****也早该出台,因为****招的是帅,有了帅,也同是需要将的,****就该是吸引将才的,可是迟迟到了2010年也未见中央和中科院出台****,反倒是****传说要降低标准,真的叫人感到不解!

以笔者所见,目前我国****中引进的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人才中,除了少数几位外,韩国科学家金娜蕊教授的科研水准已达到了大多数****人选中的科研水平和声誉,我们今天在引进世界一流人才的同时,是不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尽快启动****,引进以海外优秀博士后为主的****,同时大立扶持国内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后,给年轻科学家机会和条件,在****的大科学家门的指导下,期望5-10年后,我国也有很多像韩国科学家金娜蕊教授这样的顶尖流人才。

最后要提及一点的是,科学院的****主要是以科学院为主的,希望****是为国内各个研究型大学986,211院校及医科院,农林科学院和大企业研发单位为对象的工程。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560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科学家|Narry Kim|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