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热议:误用试剂和仪器会毁了实验[心得点评]

【字体: 时间:2012年05月0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先进的技术为我们实验带来了便利,但也引起了不少问题,来自英国剑桥研究院李嘉诚中心,美国范德堡大学的两位科研人员就分别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各自的亲身经历——一个实验室由于买了的试剂中推荐的阴性对照不合适,之前十二个月的努力白费了;另外一个实验室误用了商业化自动成像分析系统,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不能依赖商业试剂和仪器,在使用之前,要弄清楚试剂的成分,以及仪器的工作原理。

生物通报道:先进的技术为我们实验带来了便利,但也引起了不少问题,来自英国剑桥研究院李嘉诚中心,美国范德堡大学的两位科研人员就分别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各自的亲身经历——一个实验室由于买了的试剂中推荐的阴性对照不合适,之前十二个月的努力白费了;另外一个实验室误用了商业化自动成像分析系统,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不能依赖商业试剂和仪器,在使用之前,要弄清楚试剂的成分,以及仪器的工作原理。

在第一篇评论文章:Research tools: A recipe for disaster中,剑桥研究院的Anna Git就详细说道,他们实验室今年早期遭遇了每个科学家的恶魔,十二个月的实验付之流水,因为他们发现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购买的化学合成RNA链(microRNA mimics),推荐的阴性对照并不合适,这种序列太短了,导致研究结果无法解析。由于这家公司没有公布关于这种对照更详细的信息,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多种已知microRNA序列分析,观察其中的与长度相关的活性,来找到偶然差异。

最糟的是实验室长期进行实验的成分属于制造商的保密内容,因此不能讲其化学物质,酶,或者试剂的成分详细公布出来,缺少这部分,研究人员就只能追逐数据浪费时间,实验也受到限制,有些能做,有些不能做。最麻烦的是还有可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错误的实验,并公布了误导的结果。

而另外一位科学家,来自范德堡大学核心显微实验室中主任:David W. Piston则描述了他的同事实验室发生的事情。这个实验室正在分析细胞中的蛋白相互作用。他们进行操作,打乱了线粒体中两个特殊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仍然观察到了这种蛋白相互作用,为了检测这种相互作用,他们采用了一种商业购买的自动成像分析系统。但是他们并没用弄懂这个仪器的工作原理,就采用了另外一个同事,不同实验中的设置。

然而成像中细胞中其它成分都看不到了,只出现了线粒体。如果这位研究人员修改设置,让整个细胞都出现,那么就能看到这些蛋白,在与细胞其它部分一个相对少量的范围内,出现在线粒体中,并且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被打乱了,这说明之前的操作成功了。

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的不是灵感,而是规范,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实验工具,但是却没有进行合适的操作,这个研究人员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尝试进行成功的实验操作,但实际上他已经成功了,只是没有看到。

而且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研究人员,尤其是还在培训期间的研究人员在使用实验器材,甚至是实验室已经建立好的自动工具的时候,不正确操作。二十年前,科学家们还需要自己编程,因此需要了解各方面的细节。比如使用显微镜,他(或她)需要了解这种仪器是如何进行调配的,然而今天,生物科学充满了各种实验工具,年轻的科学家只需要简单的按下一个按钮,发送样品,或者插入数据,就能得到结果,这种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欢迎各位读者留言,或者到BBS上发表各自的看法

(生物通:张迪)

原文摘选:

Manufacturers of commercial reagents should follow scientific norms and be open about the ingredients of their products, says Anna Git.

ConnoteaCite U LikeFacebookTwitterDeliciousDiggEarlier this year, my colleagues and I experienced every scientist's worst nightmare. Twelve months of experiments were deemed useless after we showed that a recommended negative control for chemically synthesized stretches of RNA (microRNA mimics), bought from a biotechnology company, was inappropriate. The sequence was too short, leading to results that were impossible to interpret, if not just wrong. Because the company didn't reveal much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duct, we only discovered the discrepancy fortuitously after testing many microRNAs of known sequence, and observing a length-dependent activity among them.

订阅生物通快讯

订阅快讯:

最新文章

限时促销

会展信息

关注订阅号/掌握最新资讯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