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Nature及其子刊发表论文最新盘点

【字体: 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排名依次为中科院系统,北京大学,深圳华大基因BGI,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

  

生物通报道:11月14日Nature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2014自然指数,提供了指数相关结果速览,并且也对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聚焦于上一年度全球范围内贡献部分最高质量科研论文的国家和机构。有关分析还包括了其他来源的不同层面信息,如人口统计数据、国家研发投入、科技制度和拨款政策变化,以帮助正确解读自然指数数据。

文章的数量能反映这个特定的研究机构或者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总共的文章数量,因此这一排序对于了解各国,已经各研究机构2010年所获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确保正确性,这一检索考虑了每个作者的附属机构,以及每个机构的作者百分比,每个作者在文章中的贡献大小没有列入考虑的范围,并且呈递地址也没有囊括进排列中。所有的文章排列分别考虑了Articles&Letters和Reviews。

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排名依次为中科院系统,北京大学,深圳华大基因BGI,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一年中发表的重要Nature及其子刊论文有:

Ablation of LGR4 promotes energy expenditure by driving white-to-brown fat switch

脂肪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机体的胰岛素敏感和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脂肪组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前者广泛分布于皮下组织和内脏周围,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能量并分泌一些影响能量平衡的激素和细胞因子。

棕色脂肪组织则主要存在于人类新生儿和幼小的哺乳动物体内,它们作为机体的“加热器”通过线粒体的脂质氧化解耦联产热从而消耗能量,同时也可分泌少量的脂肪因子。由于棕色脂肪的上述功能,因此在其分化通路上进行调控,使棕色脂肪生成增加或促使白色向棕色脂肪转化被视作是消除多余体重,对抗肥胖的一种潜在的有效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Lgr4纯合子突变(Lgr4m/m)小鼠显示肥胖减轻,抵抗饮食和瘦素突变诱导的肥胖,且葡萄糖代谢增高。Lgr4m/m小鼠的能量消耗显著增加,一些棕色脂肪样脂肪细胞出现在白色脂肪组织储存处,表达较高水平的棕色脂肪组织和米色脂肪细胞标记物。

进而,研究人员证实敲除Lgr4可使得附睾白色脂肪组织脂肪基质血管组分分化为棕色脂肪细胞,这一效应部分程度上是通过降低Rb1表达而实现的。在一项中国的肥胖与对照研究中,他们发现一个功能性的人类低频LGR4变异(A750T)与体重指数相关。

新研究证实了LGR4通过调控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换在代谢平衡和体重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研究人员研发出一些作用于LGR4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药物,诱导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防治肥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Jasmonic acid regulates spikelet development in rice

该项工作发现水稻EG1编码茉莉素合成关键酶,EG2/OsJAZ1编码茉莉素信号途径中的抑制因子;依赖于EG1合成的茉莉素信号可以促进水稻花器官的发育,茉莉素受体OsCOI1b在感应到茉莉素信号后,与信号抑制因子EG2/OsJAZ1结合,并将其带到26S蛋白降解复合体中进行降解反应,从而释放茉莉素响应基因OsMYC2,OsMYC2蛋白可直接结合到E类花器官发育调控基因OsMADS1的启动子区域,激活水稻小花的发育进程。该项研究首次证明了植物激素茉莉酸信号途径可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为阐明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机制。

ArhGAP30 promotes ​p53 acetylation and func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作为参与细胞周期调节、控制细胞增生、凋亡的一个中枢性调节分子,p53一直深受细胞生物学家和肿瘤生物学家的关注(延伸阅读:Nature揭示p53全新功能 )。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类肿瘤半数以上存在p53基因突变,因为p53基因突变失活是导致这些细胞癌变的根本所在。但是实验发现,尚有众多人类肿瘤中没有p53基因突变,却有p53功能性灭活。研究还发现,p53与其他的蛋白质一样,翻译后有极为丰富的加工与修饰,其活性受到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等翻译后修饰调控。但目前为止对于p53乙酰化在大肠癌中失调的分子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在大肠癌中Rho蛋白GTP酶活化蛋白(Rho GTPase activation proteins,RhoGAPs) ArhGAP30是p53乙酰化和功能性激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调控因子。ArhGAP30与p53 C-末端结构域和P300结合,促进了P300介导的p53 lysine 382位点乙酰化。在DNA损伤应激情况下,ArhGAP30表达是p53激活的必要条件,并且在大肠癌组织中ArhGAP30的水平与p53乙酰化和功能性激活相关。而ArhGAP30低水平表达则与大肠癌患者的不良生存相关联。

综上所述,新研究证实了ArhGAP30是大肠癌中p53乙酰化和功能性激活的必要条件,ArhGAP30表达是大肠癌的一个潜在的预后标记物。新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们深入探索RhoGAPs作为癌症潜在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al division analysis provides evidence for a hierarchy of prostate epithel

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都认为管腔细胞是造成前列腺癌的元凶,所以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管腔细胞上,而基底细胞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然而近年有研究报道称,从人类良性前列腺组织分离出基底细胞,并用肿瘤基因转变它们再移植到小鼠体内,这些细胞可生成与在人体中所见非常接近的前列腺肿瘤,表明基底细胞在前列腺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延伸阅读:《科学》发现癌症的细胞起源 )。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前列腺特异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证实了基底细胞和管腔细胞都是前列腺癌的细胞起源。通过一些基底细胞和管腔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和细胞谱系追踪转基因小鼠,他们发现在发育前列腺上皮中基底细胞和管腔细胞显示不同的分裂模式。基底细胞经历了对称和不对称分裂两种分裂模式,而管腔细胞则只呈现对称分裂。进而,通过分析p63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中的Sox2表达细胞表明,基底细胞可分化为管腔细胞群,并推动了肿瘤形成。

新研究阐析了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底细胞和管腔细胞的对称和不对称分裂模式,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