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生物类)

【字体: 时间:2016年12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期201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京发布。“2006-2016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中,生物类文章共有两篇,一篇是发表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的南京大学研究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RNAs in serum: a novel class of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cancer。

  

生物通报道:近期201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京发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2006年-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12.8%,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数较多的6个学科是: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物理学、计算技术、材料科学。中国作者参与国际论文合著数量较多的6个学科是:生物学、临床医学、化学、物理学、基础医学、材料科学。

其中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连续6年世界第2,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做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5年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8286篇,比2014年增加2781篇,占世界的15.2%。其中,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54.6%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生的。

论文被引用次数体现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2015年,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十位,包括临床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学与毒物学等医药学科。其中,临床医学以篇均被引用次数7.48篇,排名世界第十位;药学与毒物学排名不变,依然位居第二位。另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位居我国2015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医疗机构前三位。

同时统计显示,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础医学分别位居第六位、第七位、第十位。在国内论文数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础医学位居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医疗机构中,位居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前三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位居研究机构前三位;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居高校前三位。

具体来说,“2006-2016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中,生物类文章共有两篇,一篇是发表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的南京大学研究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RNAs in serum: a novel class of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cancer。

这篇发表于2008年的研究论文目前引用次数为1523,首次全面描绘了健康受试者和肺癌、结肠直肠癌、糖尿病患者的整个血液miRNA谱,发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体内存在稳定水平的血清miRNA,并揭示了肺癌、结肠直肠癌、糖尿病等疾病状态下血清miRNAs的特异表达模式,他们所鉴定的特定的血清miRNA 表达谱可以构成识别癌症与其他疾病的“指纹”。

研究结果表明,血清imRNAs能够作为癌症或其他疾病的生物标记,其重要意义在于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非损伤性的癌症诊断手段。虽然肿瘤生物标记的不断发现已大大改善了癌症的诊断,但是目前这些biomarkers的检测大多程序繁琐且具有损伤性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这一最新研究进展为癌症及其他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非损伤性的诊断方法并可能带来未来临床医学上的变革。

另外一篇则是发表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的 Mapping short DNA sequencing reads and calling variants using mapping quality scores,目前引用次数为1310.

这篇文章是由华大基因的阮珏(Jue Ruan) 与Sanger研究院的Heng Li、Richard Durbin完成的早期测序文章,他们针对DNA测序技术的进步,开发了新算法和新软件MAQ,解决将短序列(short reads)映射到参考基因组上缺乏准确性的问题,并提出了“映射质量(mapping quality)”的概念。

另外的一些生物类论文选介:

论文题目: 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in human tripronuclear zygotes
第一作者: Liang, Puping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来源期刊: PROTEIN & CELL. 2015,6(5):363‐372
被引次数: 79

这篇文章曾引发了生命科学界的震动:中山大学的黄军就研究组试图通过利用“不能存活”的胚胎(从当地生殖诊所获得,无法生成活胎的胚胎)来回避这样的关注和担忧。该研究小组尝试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了导致一种潜在致命血液疾病——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

黄军就研究小组利用的这一技术涉及到将CRISPR/Cas9酶复合物注入胚胎中,其会在特异的位点结合并拼接DNA。研究人员可以编程这一复合物来靶向有问题的基因,然后用同时导入的其他分子来替换或修复这一问题基因。这一系统在人类成体干细胞和动物胚胎中已开展了充分的研究。但此前未有任何的文献报告将它用于人类胚胎。

这一论文再度激起了关于人类胚胎编辑的争论,此后各国也纷纷召开了探讨会议。

论文题目: Human intracellular ISG15 prevents interferon‐alpha/beta over‐amplification
and auto‐inflammation
第一作者: Zhang, Xianqin
所属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来源期刊: NATURE. 2015,517(7532):89‐93
被引次数: 53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人体细胞ISG15蛋白是干扰素α/β(IFN-α/β)信号的一个有力的负调控因子,其阻止了自身免疫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2014年的Nature杂志上。

ISG15蛋白是由于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泛素样蛋白分子(UBL),分子量大小约为15kD。ISG15由两个泛素样小亚基通过一个短铰链区连接组成。现在已经在多个物种体内扩增出了ISG15基因,包括人、猴、熊猫、马、绵羊、奶牛、狗、猪、猫、兔、小鼠和大鼠等动物。

ISG15同泛素分子相类似可以被共价结合于其他分子上,这种现象称为ISG化(ISGylation)现象。ISG化系统包括ISG15、UBE1L、UBCH8和HERC5四类蛋白分子,协同完成ISG化过程。ISG15及ISG化系统在抗病毒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对于ISG15的抗病毒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研究证实在小鼠中ISG15是IFN-α/β依赖性抗病毒免疫的效应因子。

未完待续……

(生物通:张迪)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