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除体内的朊病毒之毒?

【字体: 时间:2017年03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朊病毒疾病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不治之症。密歇根州立大学所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为降低朊病毒的致死率提供了一个新希望。研究发现抗组胺剂、息斯敏可以有效降低体内朊病毒的聚集。

  

生物通报道:“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一个特殊的病因。朊病毒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对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160~17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对化学试剂与生化试剂,如甲醛、羟胺、核酸酶类等表现出强抗性,还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

在生物学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慢病毒性感染而不表现出免疫原性(没有引起免疫系统察觉的原因是,它们的“安全形式”从个体出生的一刻起就存在于体内。 “危险”朊毒体与之的差别只是它们的折叠结构有差别),正常表达的朊蛋白(PrP)构象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2%、β折叠占3%;而异常构象朊蛋白的α螺旋占3%、β折叠占43%,具有强致病性。PrP和PrP的一级结构没有差别,正常动物脑中只有PrPc,没有PrPBc。PrPc和PrPBc间由α螺旋向β折叠的转变即朊病毒蛋白的形成过程。临床一般用氢氧化钠和高压灭菌2小时方可使其失去毒性,但对体内的朊病毒我们毫无办法。
目前,关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发病机理中研究较为清楚的是PrP的聚集导致了该病的发生。

密歇根州立大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教授Lisa Lapidus开创了一种激光技术来推进她的医学发现,这种技术关系到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理研究。


Lisa Lapidus教授和她的激光测速技术

通过两种激光测量方式,测在聚集之前蛋白质折叠的速度(关系到疾病发展的临界起点)。Lapidus说,虽然朊病毒的传播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但是蛋白质的聚集在神经疾病中却很常见,比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我们发现了一个“危险区“,这是 一个能够导致最快速度的蛋白质聚集现象的单个蛋白质重新折叠速度。

提前将蛋白质撞出“危险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抗朊病毒疾病(如人类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库鲁病、疯牛病、鹿慢性消耗疾病)的办法。研究小组发现了朊病毒疾病共有的一个关键的pH值改变速度。研究患有朊病毒疾病史的仓鼠蛋白发现,软蛋白相关蛋白在中性pH值如被枷锁捆住一般重新折叠的速率下降,从而避免了“危险区”速度。而在低pH(酸性)环境中,科学家们发现蛋白质的折叠速度处于“危险区”,说明低pH更利于朊病毒的兴盛繁荣。

为了进一步证明“危险区”的危险程度,科研人员对比了低pH值下仓鼠和兔子(一种不会患朊病毒病的动物)蛋白质的重折叠速度。发现,兔子的软蛋白的速度比仓鼠的快的多。

Lapidus说,如果蛋白质的重排速度很快,当两条蛋白链接触时,它们就能避免相互作用导致的结块,而当速度缓慢时,也不会暴露出过多彼此粘连的区域。但是,当蛋白重新折叠的速度与蛋白质之间随机碰撞的速度一致时,聚集的发生就会更为迅速。

长远来看,Lapidus的研究团队决定尝试使用一些药物来使仓鼠的朊病毒蛋白远离该危险折叠速度,经过实验证明,阿司咪唑(一种治疗过敏症的药物)能够有效对加快蛋白质的自身相互作用速度从而防止朊病毒蛋白聚集。

阿司咪唑由于某些极少出现的可致命的副作用而撤出市场,但是,在一些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这种抗组胺药物也显示出一些治疗希望。

该研究并没有直接检查病情的传播情况,但这只是时间问题,未来的研究都可以解决。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些蛋白是如何被已经成型的蛋白质聚集物召唤过来,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的。虽然这项研究距离临床治疗尚需时间,但是至少它让我们发现了体内的朊病毒蛋白也许没那么可怕。

原文标题:Prion protein dynamics before aggregation

(生物通:欧阳沐)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