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发布第二波数据

【字体: 时间:2017年09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和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周四在《Nature》杂志上刊文,报道了1600多个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增加了对人类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生物通报道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和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周四在《Nature》杂志上刊文,报道了1600多个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增加了对人类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于2008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旨在鉴定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以及绘制这些微生物的参考基因组。2012年,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报道了不同人群的各个身体部位的微生物组成。

目前,这个计划已经进入第二阶段(iHMP)。它的目标是利用各种组学技术,对三个不同队列人群的微生物组和宿主进行分析,建立综合的纵向数据集。这三个人群分别是怀孕和早产群体、炎症性肠病患者和II型糖尿病患者。

在这项研究中,Broad研究所Curtis Huttenhower领导的团队对1631个新样本开展了宏基因组测序。“关于哪些微生物和分子过程有助于维持人类微生物组的健康,这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信息。”Huttenhower说。

在不同的时间点,Huttenhower及其同事从265名个体的多个身体部位采集样本,并开展分析。新的数据集包括2103个不同的宏基因组和252个技术重复,总共是2355个宏基因组。

利用StrainPhlAn计算工具,研究人员探索了宏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整个图谱保持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表现出的差异小于不同人之间的差异。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某些微生物亚种倾向于出现在特定身体部位,比如,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的不同亚种往往出现在口腔的各个部位,如牙菌斑、面颊内侧和舌头顶部。某些微生物则喜欢抱团出现。例如,史氏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总与梭菌(Clostridiales)在一起。

由于微生物样本是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的,Huttenhower及其同事便开始梳理各个身体部位的群落动态。他们指出,拿肠道微生物组来说,同一个体的厚壁菌(Firmicutes)随时间不断变化,而不同个体的拟杆菌(Bacteroides)变化更大。同时,某些微生物在不同的身体部位表现出相似的动态模式,如龋齿罗氏菌(Rothia dentocariosa)。

研究人员还评估了微生物的某些 “核心”分子功能。如果它们在四分之三的抽样人群中出现,则被视为某个身体部位的“核心”通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发现有258条通路对至少一个身体部位而言是核心的,并且有多条通路是“超级核心”的。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Anup Mahurkar表示:“这些微生物群落极其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过,这也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生物通 薄荷)

原文检索

Strains, functions and dynamics in the expanded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3889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