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揭秘冒险意识产生机制

    Wellcome Trust的科学家们找出脑部鼓励我们去冒险的区域。冒险区域在脑部的初级区域,当我们选择不熟悉的选项时,这个区域被激活,暗示进化的优势是去开发未知的领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我们面对超市货架上熟悉的产品时,我们会好不犹豫的选择它们。在Wellcome Trust中心,伦敦大学的神经影像学家开展了实验,实验自愿者们都显示出选择自己事先已经了解的图像。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每张卡片都和一定的奖励联系在一起,自愿者们绞尽脑汁思考哪张卡片代表最高的奖赏。然而,研究者发现,当自愿者面对不熟悉的卡片时,他们往往愿意冒险选择不熟悉的卡片,而不会选择前面已经了解的卡片(不愿意选择已知卡片中金额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6-27

  • 美研究人员称结肠癌疫苗即将问世

    据纽约时报网站报道,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仅存在大肠粘膜内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可有助于治疗结肠癌和其他肿瘤疫苗的问世。研究者在国家癌症研究所学报上发表文章称,携带该蛋白质疫苗的老鼠,在实验感染结肠肿瘤时,有较少肿瘤细胞扩散到肺和肝,具有有效的抵抗癌细胞的作用。   目前虽然有许多癌症疫苗已经投入使用,但研究人员依然在寻找那些更为合适的只存在于肿瘤中而不是存在于健康组织中的疫苗,即所谓的抗原。这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费城汤姆斯杰弗逊大学的亚当.斯努克(Adam  Snook)和斯科特.瓦尔德曼(Scott  Waldman)博士尤为关注

    来源:

    时间:2008-06-27

  • 美专家称两年后人类可移植猪心脏

        德国《世界报》2  1日报道,到2010年,人类将能够移植猪的心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梅奥诊所,以克里斯托夫·麦格雷戈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创下了在狒狒体内移植猪心脏后100天狒狒仍然存活的纪录。           研究人员宣称,他们的目标是让这一尝试尽善尽美,以便在两年内为心脏病患者移植猪心脏。           新西兰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6-27

  • Nature:基因组中大部分基因实际上是活跃的

    不久之前人们还认为,一个基因组序列的大部分在大多数时间都是沉寂的。现在,利用最近开发出的DNA测序技术对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所做一项研究表明,酵母基因组几乎全部基因在遗传上都是活跃的。该基因组超过90%被转录成RNA,包括超过450个新发现的转录,其中很多是非编码的,具有调控或其他未知功能。

    来源:Nature

    时间:2008-06-27

  • 生物燃料致三千万人陷贫困

      国际乐施会25日发表一份报告称,全球粮食价格暴涨,生物燃料所作的“贡献”占到总涨幅的30%,相当于正让全球3000万人口陷入贫困。           路透社报道,发达国家为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但批评人士认为,过于追求生物燃料会造成粮食短缺、商品价格上涨。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对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生物燃料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6-27

  • 用思维控制电脑

    未来的某天科学家可能发明一种与大脑机器接口装置,瘫痪的病人和截肢的病人可使用这种装置以思维来控制假肢。现在,福罗里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这一理念基础上更进一步,设计了一种计算机化的装置不仅可以翻译大脑的信号用于指导具体行动,还能通过学习能力与大脑共同进化。与简单的转换大脑信息为机器手脚的行相比,新的大脑机器接口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人类的行为,并通过获取的知识更加有效完美地完成任务,更像是一个助手。佛罗里达大学医学与工程学的研究者创造了这种新的模型系统,现在正用于小鼠动物实验。到目前为止,大脑机器接口都是设计成电脑与人脑单向交流的,人脑发出所有的信号,而电脑执行操作。福罗里达州大学的系统工程师创

    来源:

    时间:2008-06-26

  • 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阵列比较揭秘生物生存技能

    虽然紫红色的海胆行动缓慢,没有头、眼睛和耳朵,但是这种棘皮生物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受器,可探知外界的信号。不要小瞧它的自我防御能力:它体内的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火力,丝毫不逊色于人类的免疫系统。海中明星海葵生活在海岸线上,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海葵发展了一套自己的装备应对污染,它的装备可比其他的陆地生物、海洋生物或是淡水生物的要更有利于忍耐来自环境的压力。这些对海洋生物的见解并非来自研究观测;而是通过比对破译的基因组信息得来的。6月的《Biological Bulletin》发表的文章称,使用基因组目录(gene catalogs)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推测海洋生物的生物学功能,文章由马萨诸塞州

    来源:Biological Bulletin

    时间:2008-06-26

  • 病毒在细胞内使用何种交通工具

    新的研究发现,病毒感染机体后可以搭乘体内的微小运输系统畅游宿主细胞。细胞被外源的DNA或RNA侵入时,外源的遗传物质就有可能被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上。科学家们使用现代显微镜技术可观察到病毒DNA传送至细胞的过程。苏黎士大学的Urs Greber博士教授在2008年微生物科学大会的new SGM-RMS satellite meeting上汇报研究成果,关于病毒与细胞骨架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科学大会24号在伦敦举行。Urs Greber说,我们使用人体腺病毒(Ads)来研究外源DNA在人类细胞质中的转运过程。腺病毒是可在细胞核中复制DNA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我们想知道病毒是如何在细胞核中进行DNA复

    来源:

    时间:2008-06-26

  • 细胞也有贪吃的“零食”

    像甜甜圈的聚苯乙烯物质  我们可能对美食没有抵御能力,面对喜爱的零食你可能欲罢不能,苏格兰皇家化学周刊信息协会的化学家告诉我们:其实,肝细胞也像我们一样,对某些类型的“食物”没有抵御能力。 科学家们对肝细胞的研究发现,肝细胞对聚苯乙烯圈(就像甜甜圈的模样)有偏嗜性,这些聚苯乙烯只有几微米大小,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家设计选择性传递药物的新方法,可以减轻某些治疗手段如化学治疗的毒副作用。 Mark Bradley和他的同事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可用于携带药物颗粒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种多聚体圈。 在合成微米球的时候,研究小组加了少量的二氧六烷到酒精溶液中。

    来源:

    时间:2008-06-26

  • 艾滋病病毒:人类终于见证你的诞生

            一组数据可能让你吃惊,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2007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人数多达3300万,已有2500多万艾滋病人丧生。现今在世界各地,每天有8000多名艾滋病患者死亡,每小时有600多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简称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这种疯狂复制的病毒自1981年被首次发现以来,一直扮演着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的杀手角色。25年来,尽管医学界科学家采取了不懈努力,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     日前,人类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6-26

  • 英国研制出无需考虑血型的“塑料血”

     人工血的研制工作虽然复杂而艰难,但世界各大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还是不惜投入巨大财力和人力展开这方面的研究。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一组研究员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血的替代品,它有效期长,便于保存,可以给任何一名患者注射,而不用考虑血型。西班牙《时代》周刊网站22日刊发文章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塑料血"。           研究人员将这种替代品命名为"塑料血",这是因为它由可携带铁原子的塑料分子构成,可以像血红蛋白那样把氧气输送至全身。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6-26

  • 日发现动物生殖细胞促成基因

    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精子卵子原细胞的产生原理,为今后治疗不孕不育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该所网站上。     人的成长都是由单细胞受精卵经过无数次的分裂而成。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精子卵子的原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初始形成时间是受精卵从数百个分裂成数千个这一阶段,并由几个分裂成大约40个左右,而其他的细胞则会形成神经、肌肉和器官等体细胞。同由受精卵分裂而成的细胞由此就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此次,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大鼠进行试验,发现从生殖细胞诞生开始,大约800个遗传基因的活动就在不断变化。而在这些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6-26

  • 数学也能帮助治疗白血病

    当小孩子再抱怨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什么用时,你可以告诉他,数学还能帮助治疗癌症呢。在最近的一项数学与医学结合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患者可以通过最佳时间的癌症疫苗来治愈,而时间点是由他们自身的免疫反应来决定。在最新一期的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期刊上,来自马里兰大学的数学系副教授Doron Levy、斯坦福医学院的Peter P. Lee医生以及法国的Peter S. Kim博士表示他们成功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能预测出CML患者通过药物伊马替尼刺激产生的抗白血病免疫反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治愈这种疾病。Levy表示:“通过结合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6-26

  • 将基因导入特定细胞的新模式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和德克萨斯A&M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能限制基因仅在动物体内某种特异组织中表达。这个研究小组以前发现了一段平滑肌细胞特异的启动子区域,能介导包含这段区域的任何质粒只是核定位于培养的平滑肌细胞中,而不进入其他细胞类型。在他们现在的研究中,这个小组又展示了类似的用特定DNA序列进行核定位的方法也能用于活细胞的血管中,来指导基因特异转移到平滑肌细胞中并表达。这个研究小组是由西北大学药学系的David Dean和Jennifer Young博士领导的,并联合德克萨斯A&M大学的Warren Zimmer共同完成,他们的研究成果刊登在《Experimenta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6-26

  • JAMA:人类基因组终生在变化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疾病易感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人类DNA上的表观遗传(epigenetic)化学标记一生中不断变化,并且变化程度在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似的。科学家据此认为,表观遗传特征虽然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遗传,却能够被我们的遗传组成所影响。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疾病易感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关论文6月25日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JAMA)上。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Andrew P. Feinberg和同事在实验中着重研究了甲基化——一种特殊类型的表观遗传标记。DNA样本来自冰岛大约600个人,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至200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06-26

  • “三亲胚胎”悖论

    在巨大的潜在价值和现实的技术不确定性、医学伦理挑战之间,监管者该如何恰当地保持平衡?   通过改变人类的基因,以获得更好的机能,或者避免先天的缺陷,是全世界遗传学家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   然而,由于帮助人类进行改变的遗传信息并不一定来自父母双方,甚至并不来自人类本身,因此技术上的哪怕一点点微小进步,总是能引发法律和伦理上的一次次反复争论。   目前,正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的一项培育胚胎实验,就处于这样的漩涡中心。与一般的胚胎不同,这个胚胎拥有一个父亲和两位母亲的遗传信息,因此被称为“三亲胚胎”。   从今年6月2日开始,英国议会开始对《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的修正案进行讨论。如果这一

    来源:财经

    时间:2008-06-26

  • 评论:院士也该有退出机制

    据称,在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和院士讲道德,不是院士道德修养不够,而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院士甘愿牺牲自己高贵的荣誉羽毛,甚至为虎作伥。分析后不难发现,个别院士之所以敢公然以身试“德”,用名逐利,原因在于院士头衔“终身荣誉”这层强硬外壳的庇佑。 要破除这种怪现状,既要严把“入口”关,做好监督,也需要设置“出口”。“严把入口关”约束不了当选后院士们的行为,如果院士终身制依然存在,在利益诱惑面前,监督工作做得再好,院士们还是有以身试“德”的危险。 和“公务员退出机制”一样,也应该建立“院士退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08-06-26

  • 王鼎盛院士抨击影响因子崇拜:评价科研论文莫入误区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对我国物理论文和期刊的情况做了些分析,没想到有了几个意外的发现。 参与《中国物理快报》编辑工作24年,王鼎盛知道国内的作者喜欢把论文投到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尤其是国外的期刊。一方面是这些作者认为,同样的论文投到影响因子较高期刊可能受到重视的程度更高;另一方面是国内不少机构在评价科研论文的价值时,往往习惯于看它发表在哪个期刊,那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多少,甚至据此发奖金、定职称。 在王鼎盛看来,以引用的多寡去评价期刊尚有一定的道理,以引用的多寡去评价论文就很不科学了,而以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期刊的影响因子去评价论文则更是近乎荒谬。 不能以期刊评判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6-26

  • 使用药物释放支架可减再次手术量

    据6月25日《美国医学协会期刊》(JAMA)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将释放药物的冠脉支架广泛用于日常的治疗之中与解除冠脉堵塞再次手术需要的减少具有相关性,而且,与裸露金属支架相比,它看来也不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文章的作者写道:“与裸露金属支架相比,人们对药物洗脱( 释放)支架所造成的血栓风险(ST,在血管中形成血凝块)可能会增加愈来愈担心。尽管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不良事件,但支架血栓与发生心肌梗塞(MI,心脏病发作)及死亡的高风险具有关联,而任何可能有的过度风险的提示都值得成为人们认真调查的焦点。”尽管有一些近期的研究,但人们对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利害取舍仍然不很确定。&nbs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08-06-26

  • 何士刚:答辩委员众生相--兼谈敬业精神(Professionalism)

    研究生论文答辩的高峰季节终于过去了。今年,我有两个学生毕业,而参加的论文答辩可能是我有生以来最多的一年,参加答辩9个,书面评审4个。相信旁听过答辩的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出来,有些委员是作了认真准备来的,有些则是连论文都没看过,就着摘要写个评语,只是来领钱的。开始我觉得请那些极不认真的人参加答辩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好说话,但后来发现也不尽然,有些人的问题既无知又无理。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还有人请那样的评委。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发现准备充分的评委在增加,而我请来做评委的专家,都是作了认真准备的。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即敬业精神(Professionalism)。北京人去上海做过事都会赞叹上海人做事非常profe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06-26


页次:2351/2913  共58255篇文章  
分页:[<<][2351][2352][2353][2354][2355][2356][2357][2358][2359][23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