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用奖金而不是价格激励抗生素研发

    随着耐药性在全球增长,越来越需要新的抗生素。但是James  Love说,研发抗生素可能成本昂贵而且耗费时间。         与新抗生素和疫苗开发有关的许多挑战是类似的,对于其他药物也常见。研究与开发(R&D)是昂贵的,特别是对于有人参与的临床试验,而产品开发可能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对倾向于避免风险的投资者而言是两个没有吸引力的特征。         投资者还可能被专利障碍阻挡。研发的许多科学利益,包括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

    时间:2008-04-02

  • 新发现6种Ⅱ型糖尿病基因

    美国和欧洲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又发现有6种基因会增加人们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这使迄今发现的糖尿病基因数量增加到16种。 来自美国和欧洲40多个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7万多人的基因数据进行分析后获得了上述发现。研究人员说,这6种此前未知的基因中的任何一种都会略微增加人们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而不幸拥有全部6种基因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人高2倍到3倍。 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的马克·麦卡锡说,此前在糖尿病研究人员的“雷达屏”上从未出现这6种基因中的任何一种,发现它们将可能为了解糖尿病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线索,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4-02

  • 《PNAS》化疗后禁食治癌效果更好

    美国加州科学家以老鼠作实验,发现接受化疗的老鼠如果禁食48小时,在化疗后不但体内绝大部分的癌细胞被消灭,而且还能免受密集化疗产生的副作用的影响。如果此法用在人身上,也能产生这样的现象,那癌症病人不只能够免受化疗药物的摧残,医生也能向病人下重药,进行更为激烈的治疗。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日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隆哥说:“我们使用非常高剂量的化疗,但这些老鼠还是活动如常。”隆哥小组已向当局提出申请,在一些癌症病人身上展开试验。该小组也在尝试,通过其他办法,比如药物或特别饮食,而不是真的禁食,来达到同样效果。 以前就曾发现,饥饿疗法对预防热休克、阻断自发性肿瘤的生长、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8-04-02

  • 基因安全新科技能否为转基因农业“松绑”

    从美国的“星联玉米危机”、加拿大的“转基因油菜事件”到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转基因农业几乎每前进一小步,都伴随着基因污染的阴影。   不过最近浙江杭州一小片水稻试验田上取得的新发明,令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和转基因种子生产大鳄都兴奋不已:一种被事先做了基因工程处理的水稻,就像为水稻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一旦基因被污染,就可以以十分低廉的成本彻底将被污染的转基因作物从自然界清除。如果这项发明可以应用到所有植物身上,转基因农业也许自此走出了环境安全与产业化两难的泥潭。 基因屡屡“逃跑”  带来转基因恐慌   现代基因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做到把动物的基因移植到植物上,把植物的基因移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08-04-02

  • 媒体让黄禹锡变“英雄” 医学与生命伦理报道需慎重

    “韩国《朝鲜日报》曾经每天都开出专版,报道黄禹锡的起居和生活,就象报道一个帝王一样……”来自维也纳大学的生命与伦理学教授哈伯特·戈特维斯(Herbert·Gottweis)从震惊科学界的韩国黄禹锡教授造假事件说起,开始了今日在湖南大学举行的“2008医学与生命伦理报道研修班”的首场讲座。      科技进步引发一系列有争议性的伦理问题,新闻报道如何处理科技的进步及其引发的争议?在由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这次研修班上,来自国内外的医学、伦理与科技新闻界专家聚集一堂,进行深入探讨。本次研修班得到了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资助。      生命伦理,生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在伦理

    来源:红网

    时间:2008-04-02

  • 科学家发现首种具有种族特异性的结肠癌变异基因

    英国科学家新发现一种变异基因,它只会增加有欧洲血统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但对日本人患结肠癌的风险则没有影响。这是科学家首次找到具有种族特异性的结肠癌变异基因。    爱丁堡大学的邓洛普等人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的新发现将有助于开展特定种族的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    科学家采集了1000多名苏格兰癌症病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样本,并将它们与取自其他种族病人的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第11号染色体上的一种变异基因会增加苏格兰人患结肠癌的风险,但对日本人却没有影响。研究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4-02

  • 《科学》7篇文章聚焦基因调节

    生物通报道:在上周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7篇文章为阐明了有关复杂的基因调节的一种不同的看法。 这期《科学》杂志包括了一个有关基因调节的一个特别专题,该专题透视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从转录因子道不同RNA调节因子和核酸开关在染色体上的安排的各个方面。 在第一篇文章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化学家Oliver Hobert比较了转录因子和miRNA介导的基因表达调节。Hobert论述说,这些调节因子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细胞类型特异性、对结合位点的依赖性以及对多个基因有影响。 但是他指出,这些调节因子也有重要差异,例如miRNA提供对基因表达的快速和可逆调控。另外,它们似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4-01

  • 沉默的基因实际有低水平表达

    生物通报道:一些被科学家认为是关闭了的基因,实际上是以极低的水平表达并起作用,以前只不过是检测不到而已。这个发现有助于人们了解慢性疾病以及老化等等。人类基因组中包含大约2万5千个基因,其中大约有一半曾被认为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激活。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Andre Ptitsyn发现,事实上这些基因也有表达的,只是目前的工具还不能检测到那些抄底水平基因表达信号。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Ptitsyn说,我们以为是沉默的基因,实际上是“窃窃私语”的。他将一个普通的物理学原理应用到研究中,以找出原先以为关闭了的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4-01

  • 毛囊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生物通报道:美国巴法罗大学的工程师本月发表的一个研究说,一种丰富来源的干细胞可以用来构建新的血管或皮肤组织,可能在未来的再生医学中发挥重大的作用。通过使用来源丰富的毛囊干细胞,使得人们真正有可能构建人工血管来避免手术,促进心血管的形成或促进新皮肤组织的再生。前人的其它研究已经证明,毛囊中包含干细胞。在这一篇论文中,巴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证明,从休眠的毛囊中分离出的干细胞包能分化成平滑肌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生长发育为血管系统。这个研究小组最新获得的数据表明源自人类毛囊的干细胞也可以分化成可收缩的平滑肌细胞。研究结果发表在本月《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4-01

  • 《科学》:罕见基因突变与精神分裂有关

    生物通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比健康个体更可能携带罕见的遗传变异,尤其实与大脑发育和功能有关的基因中的突变。 由冷泉港实验室、华盛顿大学和NIMH领导的这些研究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精神分裂个体中基因复制和删除的发生率。他们的发现挑战了曾被接收的精神分裂症“常见疾病-常见等未基因”模型。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  “常见疾病—常见等位基因”模型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普通的基因突变的结合所引起的,其中每种基因突变都贡献了其适度的影响。 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即某些使人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单个基因突变是罕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4-01

  • 靶向蛋白成功治愈老鼠肝硬化

    生物通报道:在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说,日本研究人员通过靶向一种特殊蛋白质,成功治疗了实验鼠的肝硬化。研究人员计划今后和企业合作进行临床研究,希望5年内将这一成果投入应用。 由札幌医科大学教授新津洋司郎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有一种细胞可以产生导致肝脏变硬的胶原蛋白。他们将可以破坏这种细胞的物质和维生素A等通过某种手段组合,再将其通过静脉注射到人为导致肝硬化的实验鼠体内,最终治愈了实验鼠的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病类型,具体症状是肝脏受损,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脏正常结构紊乱,质地变硬。肝硬化和肝癌关系紧密。此前,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4-01

  • 10分钟分析50万DNA序列的新软件

    生物通报道:全世界的科学家花费了约5亿美元和13年的时间鉴定出人类基因组的超过35000个基因。就在五年后,美国波士顿的生物学家Gabor Marth和他的研究组开发出能够在10分钟分析50万个DNA序列的软件。 Marth的实验室拥有专利权的这种叫做PyroBayes的然间是一种新的计算机程序,能够精确处理最新的基因解码机器产生的大量基因组数据,从而致使计算机在数据加工领域的提速和精确度的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开发的新软件将有助于了解人类疾病的遗传病因以及遗传物质如何觉得动物特征。 PyroBayes将会帮助千人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人员提速研究。美国NIH已经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4-01

  • 科学家研制出促进基因组研究的新软件

    生物通报道:为了鉴定出人类基因组中大约35,000个基因,全球协作的科学家花费了13年时间,和将近5亿美金才完成目标。现在,波士顿学院的生物学家Gabor Marth带领研究小组,历经5年时间最终开发出一款研究基因组的软件,可以在十分钟内分析50万对DNA序列。Marth实验室拥有的PyroBayes软件是一个全新的电脑程序,能够精确地处理巨量的基因组数据。这归功于电脑速度和数据运算精确度的提高,生物信息学和高通量生物学的迅速发展。Marth说,我们正处在技术革命的前沿,我认为这会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疾病的遗传原因,已经遗传物质如何决定动物的性状。更廉价的技术将会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4-01

  • 《科学》:人类的鼻子能嗅出危险

    你或许听说过,一些人的鼻子有感知危险的特异功能。美国西北大学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的鼻子确实能嗅出危险。人的大脑嗅觉区能建立糟糕经历与当时气味间的联系。因此当麻烦或危险再次临近时,鼻子能立刻闻出这种气味,并发出避开危险的“警报”。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3月2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记住”气味 西北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实验,证明鼻子与危险有不可思议的联系。当实验志愿者闻特定气味时,研究人员以轻微电击刺激他们,使他们的大脑嗅觉区“记住”这种气味。 研究人员说,这项实验解释了人类能感知危险迫近的原因。史前人类拥有区别不同动物气味的能力,正是在恶劣环境中为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4-01

  • 《细胞》:人体内维生素C的输送机制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3月27日宣布,该研究所日前发现了人体内维生素C的输送机制,该机制能够帮助人体有效地摄取食物中的维生素C,维持身体健康。 据该研究所介绍,维生素C是人体内众多生理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C,就会患上败血症等疾病。在自然界,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能在体内自行合成维生素C,但奇怪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部分灵长类高级动物却不具备这种能力。有专家推测,这种能力的缺失源自于4000万年前的基因突变。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纳奥米·泰勒和她的科研小组通过研究发现,在人体内,维生素C氧化物的“运输”是由一种名为Glut1的蛋白质来完成的,Glut1又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4-01

  • 香港大公报:论文“版面费”是毒瘤

    香港《大公报》3月28日发表文章说,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造成学术道德日益败坏,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的咄咄怪事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我们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切除该毒瘤的勇气和决心,那么奢谈中国科学技术长足发展,学术创新都只能引来外国学人不屑的嘲笑。 文章摘录如下: 随着高校大跃进式的大扩招,到2007年9月,我国高校在读研究生已超过165万人。但是可供发表论文的核心刊物却还是那几家。大量教师、学生发表论文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学术刊物如火如荼地收取“版面费”。而中国数百万等待评定和晋升职称的人,同样“培育”了“版面费”的市场。除了高校之外,科研、卫生、出版系统都逃不出这个中国式的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08-04-01

  • “关闭”基因可使乳腺癌细胞“休眠”

     一名澳大利亚科学家日前发表一项研究称,科学家在未来有可能运用基因手段使扩散很快的乳腺癌细胞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患者免受化疗之苦。           据法新社报道,悉尼加文研究院的亚历克斯·斯沃布里克博士说,这项与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毕晓普教授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某些乳腺癌细胞受到一种叫做Id1的基因影响,通过“打开”和“关闭”这种基因,可以促使肿瘤成长或萎缩。          &n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4-01

  • 南京师大率先将“生涯规划”列入大学课程

    低年级的“定向职业生涯规划”、中年级的“就业能力修炼”、高年级的“职业人转折衔接”……近日,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召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建设研讨会”上传来消息,这种体系完备、设计严谨的“生涯规划”课程将正式走上大学讲台,成为新的必修课程。目前,该校已有1000多名大一学生率先开始接受“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试点教学。 据介绍,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四化”,即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以及信息化。近年来高校在贯彻、落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基本达成共识,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成型,但“定向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能力修炼”两个层面的工作还没有成熟的模式。 

    来源:新华日报

    时间:2008-04-01

  • 南大教授批评学术浮躁:一些研究生论文连文句都不通

    “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论文文句不通,文理也不通,这已经成为文科科研领域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日前举行的《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首发式上,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导丁帆教授厉言抨击了当前高校科研中存在的基础不牢、急功近利现象。 丁帆教授说,“文句要通、文理要通”,这“两通”对大学生而言是最低要求,其实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解决,没想到现在成了对研究生的最高要求,这是我国文科科研的可悲之处。在丁帆教授批阅过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中,有不少是文句不通,要么没有主语或宾语,要么搭配不当。还有的文理也不通,3年前他就否定了一篇博士论文,文章逻辑含糊不清,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都没搞懂。 有的

    来源:新华日报

    时间:2008-04-01

  • 考研黑学校屡禁不绝 部分高校监管缺位

    随着考研学生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考研培训学校、培训班现身各大高校。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考研培训班高额利润刺激下,为数不少的考研班都是非法办学的“黑学校”,以铺天盖地的虚伪宣传蒙骗学生。教育部门有关人士指出,规范鱼龙混杂的考研培训市场,维护无数考研学生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黑学校”藏身高校 几张宣传单、几个招生老师,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也没有固定的授课场所,就组成了所谓的考研培训班,乃至学校。 近日,太原市教育局对太原理工大学校内的考研班进行了突击检查,结果发现,各种名目的培训班让人眼花缭乱。在校园广告栏的各类海报中,“绝对全国第一”“各项指标连续十年榜首”“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4-01


页次:2377/2914  共58271篇文章  
分页:[<<][2371][2372][2373][2374][2375][2376][2377][2378][2379][23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