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双功能转录因子通过同时发挥激活和抑制功能平衡不同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刘明春教授团队在Cell子刊Developmental Cell发表题为“Bifunctional transcription factors SlERF.H5 and H7 activate cell wall and repress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 genes in tomato via a conserved motif”的研究论文。四川大学作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2020级博士研究生裴艳刚,通讯作者为刘明春教授。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提供结构框架,在植物的整个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番茄等肉质果实的硬度变化与细胞壁组分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4-10

  • 脑启发的混沌脉冲反向传播

                     图 混沌脉冲反向传播算法的原理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50003、T2341007)等资助下,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陈洛南研究员团队在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学习算法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脑启发的混沌脉冲反向传播(Brain-inspired Chaotic Spiking Backpropagation)”为题,于2024年1月30日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10

  • 深圳研究生院余珂团队发表挖掘微生物“暗物质”的方法学及应用系列研究成果

    论文相关图片地球上生活着800—1000万种微生物。然而,从微生物发现至今的300多年间,人类分离培养的微生物不足两万种,这暗示着未被人类发现或培养的微生物类群占到地球所有微生物类群的99%以上。这些类群主要来自于各种生境的低丰度(低细胞数)物种,它们被类比为微生物“暗物质”。近10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研究者不依赖于微生物的纯培养,仅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直接测序及分析即可获得这些微生物基因组的能力。宏基因组分箱(Binning)方法是实现从测序数据中直接获取微生物基因组最为重要的分析技术之一,其可对微生物“暗物质”及其功能进行资源化,为挖掘未知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如肠道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4-10

  • ENVIRON INT | 公共卫生学院田英、高宇、余晓丹团队揭示母亲维生素D状态...

      全氟化合物(PFAS)是一类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因其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多系统毒性及广泛分布引起广泛关注。PFAS可通过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孕期PFAS暴露可能对婴幼儿神经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孕期维生素D(VD)的营养状态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发育至关重要,同时具有保护环境污染物毒性损伤的作用。因此,在研究污染物暴露的不良效应时应同时考虑营养素的调节作用,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上海地区的孕妇同时面临PFAS高暴露和VD普遍缺乏的现状,该研究聚焦母亲孕期VD营养状态是否调节了孕期PFAS暴露对子代不良神经发育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田英教授和高宇教授团队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04-10

  • 我国学者在二维能源材料的宏量化学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图 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宏量制备及其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25903、22209176、521881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深圳理工大学(筹)成会明院士以及北京大学康宁副教授合作,在二维能源材料的宏量化学制备方向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规模化固相锂化和插层剥离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10

  • 我国学者在可信人工智能的多模态融合学习领域取得进展

    图 可信冲突多模态学习算法   可信人工智能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的可解释性、可靠性和不确定性估计等,目标是解决黑盒决策、算法偏见等问题,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自动驾驶等场景的应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133012、61936006)等资助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赵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信冲突多模态学习算法(Reliable Conflictiv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10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东亚夏季风过渡带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 (a) 1986-2004年期间蒙古高原夏季气温趋势;(b) 蒙古高原夏季气温9年滑动平均值的时间序列;(c) 1861-2020年期间蒙古高原夏季每20年气温异常的频率分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30605、41721004)资助下,云南大学陈文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相关学者,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过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10

  • 中科院学者发表两篇Nature论文,解开早期哺乳动物的谜团

    在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形态和功能变化,表现在牙齿从简单到复杂以增加食物的摄取能力,下颌头骨关节变为中耳听骨组合以提高听觉效力。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研究员、张驰研究员,联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云南禄丰国土资源局和楚雄化石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对中国云南禄丰、内蒙古燕辽生物群的侏罗纪哺乳动物的研究中,报道了来自中国的两种侏罗纪哺乳动物化石,揭示了哺乳动物最早的牙齿分化、中耳和颌关节的转化。这两个研究为哺乳动物同源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重塑了早期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两篇研究论文于2024年4月3日在国际期刊《自然》上同期发表。蜀

    来源:AAAS

    时间:2024-04-09

  • 人为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河川径流季节性

                     图 以分配熵表示的河川径流季节性具有显著(p < 0.05)变化趋势的站点空间分布图 (1965-2014)。分配熵作为季节性指数,高分配熵代表季节性变化低。绿色和棕色点分别代表河川径流季节性(分配熵)增强(减少)和减弱(增加)的趋势。变化不显著(p > 0.05)的站点以较小的灰点表示。五个方框为重点研究区域。  河川径流作为水循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提供淡水资源,影响着洪水灾害的发生,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09

  • 突触前胆碱转运蛋白CHT1转运调控机制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神经递质。因其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该发现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乙酰胆碱是胆碱能神经元合成并利用的主要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从神经末梢释放时,它能够结合并激活定位在突触前/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诱导神经元的兴奋,介导并调控大脑中认知以及运动相关过程的信息传递。当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完成信号传递后,乙酰胆碱酯酶会将其分解为醋酸盐和胆碱。游离的胆碱会进一步被定位在突触前膜上的高亲和力胆碱转运蛋白CHT1(high-aff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新疆生地所裴亮研究员荣获2023年度中国生产力促进奖一等奖

      12月12日,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举办的“第十六届生产力创新发展大会”上,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领导出席,为来自全国各行业的41个集体和80名个人颁发了2023年度中国生产力促进奖获奖证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沙漠研究团队的裴亮研究员荣获一等奖(一等奖共15人)。   裴亮长期从事非常规水灌溉及面源污染防治科技研发工作,建立了多个大规模综合示范区;科技成果获得转移转化,近三年产生综合效益5000多万元,知识产权转化产品销售1000多万元;培养博士后、硕博士研究生及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   中国生产力促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新疆生地所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局地大气环流引起的风沙移动及沉积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能够有效阻挡风沙移动,减少风沙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危害。全球大气环流和局地气流的双重作用导致了荒漠边缘区风沙移动路径复杂、绿洲生态防护艰难。因此,研究过渡带风沙移动及沉积机制,对保护绿洲生态系统、防治荒漠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徐海量研究员团队,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缘和库尔勒绿洲之间的过渡带选择为研究区域,考虑到风沙长距离移动和局部扩散的特征,基于GDAS全球数据同化系统的气象数据和地面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后向轨迹模型,明确了该区风沙移动路径;监测了不同下垫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新疆生地所发布耐脱水植物基因组数据库

      通常情况下,极端脱水对植物是致命的,但有少数陆地植物在特殊的环境中演化出了营养体耐脱水(Vegetative Desiccation Tolerance, VDT)的特性,该性状在陆地植物中极为罕见,仅约330种维管植物具有VDT特性,而该特性在苔藓植物中相对普遍。这些耐脱水植物具有“干而不死,遇水复苏”的典型特征,被认为是植物界中的“三体人”。在过去十年里,测序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应用使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研究这类耐脱水植物的基因组及其演化特征。然而,尚未有一个专门的综合数据库来整合这些宝贵的基因组资源,以促进和便于对该类植物的基因数据资源整合,发掘和利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新疆生地所在边境围栏对马可波罗盘羊生态廊道与跨境迁移的阻隔影响研究中获进展

      中亚是全球边境围栏建设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围栏对大型哺乳动物跨境迁移具有潜在阻隔影响。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是帕米尔高原的旗舰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近危级物种,仅分布于塔吉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五国相邻的边境区域。近年来该区域边境围栏不断增加,可能阻隔该物种跨境迁移,严重威胁其生存。然而,目前尚未见全球尺度的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分布及其连通性研究报道。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维康研究员团队联合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加拿大和葡萄牙的科研人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新疆生地所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及调控策略研究中取得进展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中亚干旱荒漠地带,具有独特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近年来,人口增长,绿洲扩张,水资源和化石能源消耗增大,正严重威胁流域生态安全。然而,单因素评价和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限制了流域内部生态安全的比较;此外,在现有生态安全调控策略中普遍忽略了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郝兴明研究员团队构建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足迹账户,结合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析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基于多目标规划和多情景模拟探讨了流域生态安全调控策略及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1)21世纪以来流域生态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新疆生地所在干旱区流域水资源恢复力研究中获进展

      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禀赋极大地限制了绿洲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巨大变化给干旱区水文系统带来了新的压力。流域水资源恢复力成为了河湖复苏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指标。对于产水区和用水区分离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其水资源恢复力的准确量化和驱动机制仍是水资源科学管理中的瓶颈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郝兴明研究员团队以和田河流域为研究区,研究了1958-2020年和田河流域恢复力的时空变化规律,构建流域上游产流区和中下游耗水区水资源恢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新疆生地所综述褪黑素参与种子萌发抗逆研究进展

      褪黑素(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属于吲哚胺类物质,在植物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包括调节根的生长、光合作用、营养代谢、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离子平衡、昼夜节律和果实成熟等。在细胞水平上,褪黑激素能调节清除活性氧、渗透调节、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调节等。此外,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褪黑素在植物环境适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周期的起点,也是生活史中的关键阶段,受到植物体内多种信号物质和外界环境因子的精密调控。   本综述重点总结和讨论了褪黑素在非生物胁迫下调节种子萌发的机制。褪黑素通过调节一些应激特异性和一些共同反应来调节种子萌发。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气候变暖加剧全球干旱事件

      干旱是一种成本巨大的自然灾害,几乎发生在所有地区。气象干旱是最常见的干旱类型,是所有其他干旱的驱动力,它往往会引发其他类型的干旱。因此,及时监测气象干旱对于预警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干旱识别方法的复杂和工作量的限制,很少有研究将全球不同大河流域气象干旱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且不同流域的干湿变化原因也并不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1901-2021年12个月尺度SPEI指数,利用三维干旱聚类方法和最大协方差分析,对全球34个大河流域的气象干旱事件进行了识别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降噪概率扩散模型在中亚干旱区内陆河日径流缺失值充填和重建上表现出良好效果

      传统的缺失值填充模型难以准确填充数据匮乏地区的日径流数据。在无法有效利用多维度数据的情况下,对径流量尤其是径流极值的模拟将很难进行。径流量和水文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对模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传统的观测网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常不足以提供准确的径流日数据。在缺资料、少资料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目前有关缺失值填充/数据重建已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但对不同缺失率,不同缺失分布的径流数据尚没有系统性的处理方案。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CMIP6-SSP245,NOAA-NCDC,HWSD和监测站点径流数据,对日径流量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 塔里木河流域1990-2020年农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农业生产面临既保障粮食安全又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挑战。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不仅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灌溉、施肥和机械耕作也会消耗能源并产生碳排放。水-能源-粮食纽带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要素间的协同效应,确定农业水土资源的分配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塔里木河流域以往研究较少考虑CO2排放和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水-能源-粮食关系指数(WEFNI)和CO2排放,构建了可持续农业管理的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以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塔里木河流域主要作物为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4-09


页次:10/1517  共30332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