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本期《遗传》精选

    生物通综合: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杂合性丢失的情况。方法 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获得均质的肿瘤细胞及正常的胃粘膜细胞,多重置换扩增技术扩增捕获细胞的基因组DNA。PCR结合硝酸银染色方法分析19例贲门癌染色体8p21-p23的杂合性丢失。结果 在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的缺失频率非常高(63.2%),我们确定了一个最小丢失区域. 结论 进一步明确此最小丢失区域内的抑癌基因将有助于贲门癌发生机制的阐明。 无精和严重少精症患者的遗传缺陷分析---附2例世界首报染色体异常核型  摘要&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6-15

  • 国家863计划实施20周年: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

    科技部副部长 马颂德  2006年是国家863计划实施20周年。我国高技术的整体研发水平和能力在这20年有了很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正是由于或部分由于“863”计划初期的支持,中国在诸如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药物、新材料等一大批世界公认的高技术领域,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据专家抽样分析表明,由“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时间:2006-06-15

  • 破译木瓜“密码” 打造“生物芯片”

    美国夏威夷风光优美,盛产木瓜。   如今,美国研究机构正与我国专家合作,联手破译木瓜“密码”。   这项由美国夏威夷大学与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联合主持的“木瓜基因组测序计划”启动一年多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85%的基因组测序任务。     此次国际合作,是世界上首次对木本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进行破译,也是继参与人类基因组和超级杂交水稻全基因组破译等之后,我国科学界参与的又一项大型基因组破译工作。据悉,该研究项目所需的科研经费500余万美元全部由美方提供,研究成果将由双方共同拥有。   夏威夷大学的基因组学研究世界知名。为什么他们“解剖”自己的“土特产”,还要拉上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6-06-15

  • 国内外生物农药发展与展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作物病虫草害受害面积大约2亿公顷(次),每年需要生产和使用农药约25万吨(有效成份)。生物农药具有生产原料来源广泛,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对环境兼容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1  生产规模         我国目前大约有2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2004年登记的生物农药活性成分品种为140种,占我国农药总有效成分品种的15%;产品411个,占注册登

    来源:中国科技成果

    时间:2006-06-15

  • 生命科学呼唤跨学科理论建模

    “生命在演化过程中怎样‘物竞天泽’、怎样适应生存环境,其内部又是怎样一种调节机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家睿曾介绍说,国际科学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需用动力学数学模型予以解释……”6月9日上午,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举办第二届应用数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暨林家翘教授90华诞庆祝会期间,记者邀出席会议的两位教授——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黄永念、上海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刘曾荣,就该研讨会因何邀请神经科学、天体物理学、非线性波动学以及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不同领域国际著名学者齐聚清华园介绍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发表见解,刘曾荣教授如是说。 &nbs

    来源:大众科技报

    时间:2006-06-15

  • 863重大专项研究发现一批新的结构蛋白

    国家“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  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高准确度和高灵敏度的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平台,达到平均1000个蛋白质/天的鉴定通量。目前共鉴定人胎肝蛋白质5000余个,非冗余蛋白质2495个,鉴定未曾记载的人类新蛋白质238种。建立了迄今国际上最大规模、系统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数据库及单克隆抗体库,其规模达到400余种。系统测定了86个与人类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突变体的晶体结构。其中关于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II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发表在生命科学最顶尖杂志《CELL》上。解析出108个独立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发现了3种全新蛋

    来源:科技部

    时间:2006-06-14

  • 最新发现与创新:中西医互补整合可阻止和减少胃癌发生

     记者从6月6日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获悉,该院历时25年的《中西医互补整合研究慢性胃炎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临床意义》研究课题,通过了由4名两院院士,美国内科学院士、加州大学UCLA东西医学中心主任、WHO顾问HuiKK教授等9位中外权威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这项研究课题项目解决了以往对于胃癌无法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的医学难题,对于提前阻止癌变、减少胃癌发生,提高诊治效果,具有独特的新的理论依据,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   据该课题负责人,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尹光耀教授介绍,这项研究课题,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在整体—组织—亚细胞—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6-06-14

  • 中外研究人员合力揭示被埋没的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本月的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显示,阿司匹林的一个化学类似物可能有助于治疗因接触高水平锰金属而发生的神经中毒问题。如果这些结果在更大的试验中得以证实,那么这种药物将可能为工作在高锰环境(如采矿业、钢铁生产等行业)中的工人提供一线保护。与高水平锰接触有关的神经问题自十九世纪初就有记载。接触了高浓度锰的工人常常会表现出颤抖、僵硬和与帕金森症患者类似的运动协调性问题。这项研究的主要领导者是普渡大学的华人科学家郑伟(Wei Zheng)和中国以及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在中国锰矿工厂的一名女性工人进行了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6-13

  • 我国科学家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情况

    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科学家的总体水平,科学家的总体水平决定了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的大小。对于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地位及影响的判定,可以通过以下四项指标进行:     1. 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情况;     2. 成为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会员的情况;     3. 论文被国际引用的情况;     4. 获得权威科学院资助的优秀年轻学者的情况。     通过考察以上指标,不但可以把握我国科学家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亦可推知我国科学家潜

    来源:数据时空

    时间:2006-06-13

  •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姜勇获SARS机理研究重要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姜勇教授领导课题组,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炎症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特别是SARS发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在广东省出现的SARS,其特点是急性的肺和循环系统的广泛炎症损伤。姜勇等利用SARS患者的血液标本和尸解标本,研究了SARS发病过程中的分子免疫和病理学机制。筛查了SARS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发现IP-10是SARS发病早期唯一的一个明显增高的细胞因子。发现其他条件致病菌的继发感染,可带来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6-13

  • 陈实:我国器官移植 居世界先进水平

    累计开展器官移植8.5万余例   据新华社武汉6月10日电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陈实表示,中国目前已累计开展器官移植8.5万多例,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国外能开展的所有器官移植手术国内都能开展,中国器官移植总体上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陈实是在此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植受者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作上述表示的。他介绍说,中国器官移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时已能开展心、肝、肺、肾、胰肾联合、肝肾联合、心肺联合等国外能开展的所有器官移植手术。近年来,中国每年开展的器官移植手术已超过1万例,200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2万多例。  在中国开展的移植手术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06-06-13

  • 中丹培育出“手工克隆”猪

    在中国科学家和丹麦科学家的共同培育下,当地时间6月8日14时05分,三头克隆猪在丹麦农业科学研究所顺利降生。迄今,这三头幼小的“手工克隆”猪均健康活泼,发育正常。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说,这不仅是北欧首例克隆猪,更是国际上首次采用“手工克隆”技术成功培育的克隆猪,标志着动物克隆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主持这一项目的丹麦科学家维塔博士表示,“手工克隆”的整个过程除常规设备以外均为手工操作,这一简便易行的技术有利于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将对全球动物克隆与畜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与丹麦合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6-06-12

  • 院士建议设艾滋疫苗基金(图)

       中科院院士曾毅建议成立联合委员会协调艾滋病疫苗研制昨日,京丰饭店,金国章院士领取了赠送的照片。当日,出席两院院士大会的120位院士,收到了一份颇有意义的礼物:由摄影师免费拍摄并赠送的巨幅肖像照片。本报记者 王 嘉宁 摄影报道  本报讯(记者 申剑丽)昨日,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所首席科学家曾毅作学术报告时建议,我国成立由科技部、卫生部等相关单位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委员会,协调进行艾滋病疫苗的研制,促进疫苗研制的良性运行。  此外,曾毅还建议国家成立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专项基金,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并调整投入重点,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6-06-12

  • 我国首支艾滋病疫苗一期临床实验结束

    11日,随着最后一组接种疫苗的志愿者回访工作的完成,参加我国首支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实验的49名志愿者回访结束,整个Ⅰ期临床实验顺利结束。研究人员表示,根据目前临床观察结果,疫苗的安全性得到肯定,有望进入Ⅱ期实验。     11日,在本次疫苗临床实验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一组15名接种疫苗的志愿者,接受了研究人员的验血、验尿、心电图检查等全面体检。至此,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我国首支艾滋病疫苗实验,顺利结束长达15个月之久的Ⅰ期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将根据临床观察数据和实验室资料结果,形成整个临床Ⅰ期的观察报告,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6-06-12

  • 《自然》将设中国论文网页

    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亚太地区首份合作刊物诞生于上海,并将专门开设“自然·中国”论文网页;在国际生物学界顶尖期刊《细胞》上,中国论文录取率最高。这是记者从昨天在沪开幕的首届“科研与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获悉的。   以“影响因子”高达32而称雄全球综合性科技期刊的《自然》杂志透露,近10年中国发表于国际科技杂志的高影响力论文增加了近10倍,增长率高居亚太地区之首,目前每年被引用超过20次的论文约300篇。据悉,《自然》今年起开始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主办的《细胞研究》杂志合作发行,还将在《自然》网络版上开设中国论文专题页面,每月精选30至50篇论文摘编。   《细胞》杂志也透露,来自中国的论文,创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6-06-12

  • 中法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在东南大学落成

    由东南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共建的“中法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日前在东南大学落成,法国雷恩第一大学校长福尔丁(Bertrand  Fortin)教授一行亲临东南大学访问并参加了中心的揭牌仪式。           据悉,这个中心是东南大学首次与国外高校联合建立的研究中心。承担这个中心建设任务的中法双方实验室,分别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和法国雷恩第一大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室。    &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6-09

  • 中国传统医药申遗内容确定

    北京6月7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今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已基本确定,下一步将就申报工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实质性接触。  在今天举行的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闻发布会上,申遗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志祥介绍说,中国传统医药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13类:中国传统医药文物、古籍、图谱、器物、人物、基础理论,以及中药、中医方剂、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针灸、疗法、特殊标记等。  沈志祥表示,中国传统医药包含实物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因此只能打包整体申报。他还强调,申遗的中国传统医药不仅包括汉民族传统医药,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6-06-09

  • 饶子和:“陈嘉庚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生物通综合:6月6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宣布了2006陈嘉庚科学奖的获奖项目和获奖人名单: 获得数理科学奖的项目是“晶体衍射分析中的相位不确定性问题”,获奖者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范海福;获得生命科学奖的项目是“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研究”,获奖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获得地球科学奖的项目是“太阳风的形成机制”,获奖者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涂传诒;获得信息技术科学奖的项目是“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获奖者是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王小云。 各奖30万元和一枚金质奖章。  同时,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也宣读了第六届光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6-08

  • 让药物作用变得更明白

    “药还没吃下去,已经知道会产生什么疗效。”这不仅是患者所企盼的结果,也是医生正在努力的目标。   随着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药物治疗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合理用药已成为近几年来医患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科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大学药学院5月中旬联合成立了临床药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成为现代临床医学和现代药学等多学科会聚的药物治疗创新研究基地,实行临床和科研紧密结合。日前中心的专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心的专家指出,由于不同患者遗传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病程对药物反应性的差异,同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存在很大的不确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06-06-07

  • 中国工程院设立新学部

    本报北京6月6日电(记者  李大庆)  409票赞成,83票反对,一个很悬殊的比例。这是中国工程院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全体大会上表决“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调整议案”所得到的结果。这意味着,一个与农业有关的新学部,在中国工程院诞生了。虽然它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但这已经预示着在中国工程院里农业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也预示着我国农业科技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为什么中国工程院的“农业学部”(暂用名,下同)要与环境、纺织“分家”?今天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管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工作的沈国舫院士。此次由院士们表决的“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调整议案”,就是由沈国舫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6-06-07


页次:1192/1502  共30023篇文章  
分页:[<<][1191][1192][1193][1194][1195][1196][1197][1198][1199][12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