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这个“外星人”终于有名字了

      水玉杯属(Thismia)植物是一种完全真菌异养的小型草本,因奇特的外观、异常复杂和极度多样的花形态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已知全世界有105种以及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洲温带以及美洲热带地区。传统的分类系统将水玉杯属(Thismia)置于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水玉杯族(Thismieae),近期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该族与蒟蒻薯科(Taccaceae)互为姐妹群,而与狭义的水玉簪科亲缘关系较远,因此将水玉杯族(Thismieae)独立为水玉杯科(Thismiaceae)。我国自2002年在台湾省首次发现台湾水玉杯(T. taiw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昆明植物所发现一个同时控制抗性激素JA和ABA生物合成的关键因子

      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是植物用来应对逆境的最重要的两种抗性激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研究组在前期发现:当受到腐生性病原真菌-链格孢菌侵染时,渐狭叶烟草会提高JA-Ile和ABA的生物合成来激活不同的抗性信号通路,从而提高植保素-东莨菪素scopoletin和东莨菪苷scopolin的合成,以及关闭气孔来抵御病原菌(Sun et al., 20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un et al., 2014 Plant Pathology)。但是,目前宿主植物是如何同时协调JA-Ile和ABA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昆明植物所在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食用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解决未来人类粮食来源的重要途径。随着种植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食用菌病害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病原真菌(fungal pathogens)是食用菌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深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但相关报道较为“零散”,部分名称“张冠李戴”,尤其是一些食用菌产业的新宠(如羊肚菌等)的病原真菌更是存在“家底”不清和鉴定错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攻关团队,以人工栽培羊肚菌为例,对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文献报道、分子系统发育、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演化时间证据,(1)整理出国内外40余年来报道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昆明植物所在石松生物碱新骨架的发现与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新骨架天然产物在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天然产物来源有限,低含量的新骨架化合物往往无法进一步开展生物学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全合成获得足量的样品,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这样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员团队多年来专注于石松生物碱的研究工作,早期研究工作已发现多种活性优良的新颖骨架化合物,并在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和Bioorganic Chemistry等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昆明植物所在吲哚生物碱集群式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的重要资源。然而,如何高效制备结构多样性的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员团队基于高度统一的合成策略和新发展的铱/铒双金属接力催化脱氢螺环化反应高效地实现29个结构多样性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图1),该研究工作将铱催化脱氢偶联反应运用到吲哚生物碱全合成领域,也为高效制备类天然产物分子提供新的机会。相关研究成果以Unified Strategy Enables the Collective Syntheses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I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昆明植物所重构核心十字花科原始核型并揭示伴随其快速辐射演化的基因组学特征

      解析适应性辐射演化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或Cruciferae)既有如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亦有如白菜、萝卜、油菜等关键蔬菜和油料作物,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各地。十字花科的分类学研究历史悠久,但其早期发生的适应性辐射演化造成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依然难以构建一个清晰、稳定的系统发育框架;其快速辐射演化并适应全球高度变化环境背后的机制仍不够深入、系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金勇和李德铢团队合作,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了位于十字花科关键系统发育位置的条叶庭荠(Meniocus linifol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昆明植物所在苏铁属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是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其中,纬度梯度格局,即物种多样性沿着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现象,是最常见的多样性分布模式,自1807年Alexander von Humboldt提出以来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有一些类群的分布显示出相反的模式,即多样性在赤道附近较少,而在远离赤道的地区增加(即:逆纬度梯度格局)。在以往的研究中,逆纬度梯度格局的形成机制较少受到重视,或被引用为“规则的例外”,关于它们潜在的生态和进化原因知之甚少。   苏铁是一类古老的种子植物,在地质历史中曾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但现今主要局限于中低纬度地区。有趣的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多组学研究揭示竹类植物生活史转变和物种多样化的遗传机制

      多倍化或称基因组加倍是植物演化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广泛发生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各个演化阶段,特别是在与重大地史、气候事件相关的演化节点上,并伴随着整个被子植物和诸多大科大属的兴起。然而,在亚基因组水平上,对于多倍化如何促进植物适应性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认识仍然不足。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新近(5百万年内)多倍化且未发生大规模物种分化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如小麦、花生和棉花),或因多倍化时间太过久远而丧失了亚基因组完整性的类群(如向日葵)。竹类植物是禾本科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亚科之一,其中木本竹类包括温带木本分支、新热带木本分支(均为四倍体)和旧热带木本分支(六倍体)约有1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昆明植物所发表竹类组学和分类学信息平台

      竹类植物是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的总称,与水稻、小麦、大麦和燕麦同属于禾本科BOP分支,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2013年以来,毛竹和芸香竹的基因组草图,以及麻竹参考基因组相继完成。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的论文发布了11个代表各主要分支和倍性的竹类植物参考基因组(Ma et al., 2024)。至此发布的竹类植物基因组已有18个,其中6个为草图,12个为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2个草本竹类和10个木本竹类)(图1)。为更好地服务竹类植物的系统进化和功能研究,有效归纳和整理这些海量组学和分类学数据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3

  • Science | 中科大在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运输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3月22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孙林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Eugenia Russinova团队的研究突破,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Arabidopsis ABC transporter ABCB19 in brassinosteroid export”。该研究中,团队鉴定了植物中首个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跨膜运输蛋白,即拟南芥ABCB19蛋白,并阐释了该蛋白的工作机制。这项成果填补了BR激素信号研究领域的关键空白,对理解BR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油菜素甾醇类激素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4-03-23

  • 史录文/管晓东团队在癌症患者临终前过度治疗问题取得研究进展

    3月21日,我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史录文/管晓东团队在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发现科学系列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Prevalence of aggressive care among patients with cancer near the end of lif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年在抗肿瘤治疗方法取得巨大进步同时,癌症患者临终前过度治疗也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既往研究表明,在生命末期过度治疗会降低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3-23

  • 武亮课题组揭示小分子RNA调控作用新机制

    作为一类内源小分子RNA,miRNA是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重要因子。目前,普遍认为植物miRNA主要通过2种方式调控靶基因表达,即mRNA切割和蛋白翻译抑制。但是,这两种调控方式是单独发挥作用还是共同发挥作用并不清楚,且两种调控方式是否可以相互转换尚无报道。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武亮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witching action modes of miR408-5p mediates auxin signaling in r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miRNA可以切换对靶基因的调控方式,介导水稻植株中生长素的信号传导。之前的研究表明,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4-03-23

  • 复旦大学秦国友、余勇夫团队在高维数据因果推断方法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秦国友、余勇夫团队联合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彤教授团队在生物信息学权威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F=9.5)上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dimensional generalized median adaptive lasso with application to omics dat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针对连续处理变量和离散处理变量的高维协变量选择和因果效应估计方法。 在观察性研究中,倾向性评分方法(Propensity Score,PS)常用于校正已测量的混杂变量,以获得处理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03-23

  • 环境学院刘文团队及其合作者报道利用含氧空位Co3O4的氧原子俘获效应以促进亚氯酸盐活化和水体净化的新策略

    新污染物是现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关注点,高级氧化技术是水中新污染物深度处理的有效技术之一。高级氧化是以活性物种(如自由基)攻击为核心的一类技术的统称,因其具有氧化能力强、反应效率高、反应速度快、简单易操作等优势而备受推崇。高级氧化反应中,活性物种的调控生成和污染物的定向降解转化是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在功能材料强化的非均相高级氧化体系中,材料活性位点的设计架构又决定了氧化剂裂解后产活性物种的种类和浓度。图1. 含氧空位Co3O4材料的架构理念与催化活性增强原理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文研究员课题组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工作,研发了多种适配于不同高级氧化体系的特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3-23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地球核幔边界超低速区地震学探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图 (a)新发现的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及其相关震相的射线路径;(b)新震相显著拓展了在核幔边界的采样区域;(c)超低速区形成机制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30311、42274077、4239411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院士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同行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3-23

  • 我国学者在识别火山灰沉积路径方面取得进展

    图 不同火山灰沉积路径下页岩沉积和锂循环模型(A:空降型;B:水携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90020、U20B6001、41625009、42002139、4217215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刘全有教授、金之钧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学者,在识别火山灰沉积路径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晚三叠纪与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3-23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机制与弧前强震周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地质、GPS与断层以及大地震分布示意图 (A和B:喜马拉雅山脉主冲断层MCT和MFT以及印度/亚洲雅卢藏布江缝合带以南以及南迦帕尔巴特峰和南迦巴瓦峰之间的构造弧形;C:北印度/南西藏大规模断层活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72273)等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焦利青研究员与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Paul Tapponn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3-23

  • 骨骼肌三联体介导兴奋-收缩偶联过程的原位结构基础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组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国辉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题为“In situ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mechanism of skeletal muscl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高等哺乳动物骨骼肌三联体介导兴奋-收缩偶联过程的原位结构基础。  在生物体内,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神经系统传递来的化学信号经过一系列的转变与传递过程最后形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03-22

  • 甘氨酸转运蛋白GlyT1的底物识别和抗精神分裂药物抑制机制

      甘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甘氨酸能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中,甘氨酸通过激活甘氨酸受体,控制呼吸节律、肌张力、运动协调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在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中,甘氨酸作为共激动剂参与NMDA受体的激活,调控学习与记忆活动。突触间隙中的甘氨酸浓度由两种甘氨酸转运蛋白(glycine transporter,GlyT)GlyT1和GlyT2进行调控,以保证突触前和突触后活动的严格平衡。GlyT1和GlyT2在神经网络中的分布和功能不同。在抑制性神经元的突触间隙中,甘氨酸主要由GlyT2回收,而在兴奋性神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03-22

  • 微针为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伤口患者人数预计将增加到910万至2610万。糖尿病性伤口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清创、负压创面治疗、带血管皮瓣和不同类型的局部敷料。在这些敷料中,常用的选择包括纱布、金属离子敷料、水凝胶敷料和富血小板血浆敷料。然而,传统敷料的载药能力和渗透性有限,无法将活性药物输送到深创面。近年来,微针以其载药/给药能力强、创伤小、使用方便、粘附性强等优点成为伤口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特性显著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并提高了依从性。微针通过穿透皮肤屏障,将药物、蛋白质、纳米粒子和其他治疗剂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输

    来源: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杂志

    时间:2024-03-22


页次:17/1513  共30244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