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在空气电池催化材料创制方面取得进展

    图 介孔单原子催化材料用于中性锌-空气电池的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88101)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化学系赵东元-李伟课题组联合材料科学系王飞课题组在中性锌-空气电池单原子催化材料创制方面取得进展,他们揭示了两电子中性锌-空气电池催化材料的设计原则,构筑了新型可持续、低成本、高性能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成果以“可逆锌-空气电池的单原子催化两电子氧化还原化学(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3-27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在有氧发酵条件下的减碳底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A citric acid cycle-deficient Escherichia coli as an efficient chassis for aerobic fermentations”的研究论文,增强了对TCA循环在大肠杆菌代谢中作用的理解,表明不完整 TCA 循环大肠杆菌底盘在工业生物合成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微生物在有氧发酵过程中,碳源通过三羧酸循环(TCA)产生CO2,导致有氧发酵的转化率显著降低。针对该问题,陶勇团队在前期工作(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7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牙周龈下菌斑微生物组学及龈沟液代谢组学特点及其潜在诊断价值

    牙周病作为口腔常见病,不仅影响口腔健康,也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相关。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宋忠臣主任医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刚教授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杂志》发表最新研究论文,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牙周龈下菌斑微生物组学及龈沟液代谢组学特点及其潜在诊断价值。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临床上引发痴呆的最常见病因,尚无有效治愈手段,已成为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口腔微生态研究鲜有涉及。  为进一步探索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及微生态与宿主间的相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03-26

  • 《自然医学》封面文章:首次筛选出预测胰腺癌化疗敏感性的蛋白标志物

      近日出版的国际医学顶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以封面文章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胰腺癌最新研究进展: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筛选出预测胰腺癌化疗敏感性的蛋白标志物。该研究结果将改写目前的治疗指南,改善胰腺癌治疗总体生存率。  研究采用多组学方法,对有三年以上随访资料的191例患者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测序,成功构建了基于蛋白组学的胰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研究发现了两个重要的蛋白标志物:NDUFB8和CEMIP2,该标志物能准确预测化疗的敏感性。研究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在国内外三个外部队列(法国大巴黎地区胰腺癌队列、上海肿瘤医院队列、长海医院队列)中得到了独立验证,显示出强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性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自交综合征发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被子植物交配系统频繁地由异交向自交转变,大约有10%~15%的物种呈现高度自交的特征。自交的谱系/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尤其是当自交过程中繁殖保障优势(reproductive assurance)和基因的自动传递优势(transmission advantage)能够抵消近交衰退导致的适合度折损,自交便有可能受到选择。   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自交谱系/物种又呈现相对一致的进化盲端(dead end)现象。持续自交的谱系/物种,其表型和基因组层面会发生一系列趋同演化的特征,称之为自交综合征(selfing syndrome)。通常认为,表型自交综合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挖掘野生杜鹃树皮粗糙、光滑关键调控基因取得新进展

      杜鹃花泛指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中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杜鹃花种类繁多,花、叶兼美,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其中高山杜鹃花冠硕大、花色绚丽、颜色丰富、株型优美、四季常绿,不仅可作高档盆花,还是园林绿化的珍贵树种和桩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以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及其后代杂交群体(Rhododendron agastum)为研究对象,开展关键功能基因挖掘研究。研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完成结核分枝杆菌甘露糖帽脂阿拉伯甘露聚糖101糖的一锅法合成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个古老而迄今依然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健康组织报告,仅2019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超过100万,新发结核病例约1000万。此外,出现耐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感染进一步恶化了结核病的治疗。现在,结核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周期长和昂贵的过程。目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只有一种卡介苗疫苗。然而,卡介苗疫苗只对儿童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对成年人的有效率在0%到80%之间波动变化。因此,开发新的、有效的药物和疫苗来治疗和预防结核病仍然迫切和重要。   结核分枝杆菌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蜡状细胞壁,从而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花粉的UV-B辐射耐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植物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环境胁迫因子,而耐受或适应环境胁迫的能力决定了它们的分布与丰富度。众多环境胁迫因子中,紫外辐射(UV-B)是影响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变化(大气组成改变、物种迁移等)背景下,植物面临的UV-B辐射会进一步增强。因此,植物耐受UV-B辐射的能力与适应机制受到进化生物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普遍关注。尽管繁殖阶段是植物生活史中最敏感时期,但是,以往针对植物适应UV-B辐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器官(叶片),很少有研究探讨繁殖器官的响应机制,特别是经常暴露在阳光中的花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形成及创新驱动专题组通过对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发现人类活动影响了喜马拉雅地区核桃的遗传格局

      山地系统约占1/4的陆表面积,由于其较高的地形多样性和环境异质性,承载了地球上近1/3的陆生生物多样性。喜马拉雅作为令人瞩目的山地系统,平均海拔3326 m,面积6.62 105 km2, 拥有近一万种维管植物,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尽管该地区人烟稀少,被喻为“人类禁区”,但人类活动在该地区却有上万年的历史。由于该地区面积较大,地形环境多样,又涉及多个国家,使其具有较高的地缘政治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掣肘了喜马拉雅地区系统全面的科学研究,其中植物群体遗传学方面尤为突出。   胡桃(Juglans regia L.)和泡核桃(J. sigillata&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栎属高山栎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基因渐渗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高山栎类植物是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根据不同的分类学观点,这个类群大概包含7-11个物种。除分布在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外,高山栎类近乎所有物种在横断山都有分布。在横断山区,高山栎类植物的分布海拔最低可到2000多米的干热河谷(如刺叶栎和长穗高山栎),最高分布海拔则高达4300米(川滇高山栎),因此这个类群也被称为喜马拉雅-横断山亚高山栎类(The Himalayan–Hengduan subalpine oaks),在现代主流栎属分类系统中属于冬青栎组(section Ilex)内的一个单系分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植物为什么发育丰富多彩的苞片?

      苞片(bract),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与花相关,但又是非花起源的似叶器官。苞片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图1):颜色方面,具有从绿色到白色、红色、黄色、粉色和紫色以及多色,甚至随着发育时间的不同,苞片颜色发生改变,如鸽子树从花前期的绿色变为花期的白色(图1A, B)以及黄蓉花的苞片由花期的白色变为果期的绿色(图1C, D);形状方面,包括了叶形、杯形、船形和花瓣状以及长丝状等;大小方面,苞片呈现出巨大的变异,有的宽达近80厘米,有的却只有区区1毫米,相差近800倍。苞片着生位置多样,有着生在花序梗的基部(如鸽子树;图1A, B),有着生在小花梗上(如棉花;图1F),有的则密集着生形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种质资源库成功采集刺鳞草种子

      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是禾本目的一个小科,近期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刺鳞草科并入帚灯草科(Restionaceae)。不论刺鳞草科的系统位置如何变化,其是认识和解析禾本目生命之树不可或缺的一支,在我国只有刺鳞草(Centrolepis banksii)一种,仅记录分布于海南。   根据前期的文献和标本数据调研,国家植物标本资源数据库网站仅有3份国产刺鳞草的标本,且均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刺鳞草在我国是否还有分布?在哪里?它的活植物到底长什么样?长期以来,国内植物分类学家和爱好者一直在寻找答案。2023年,种质资源库李德铢团队几经周折,三赴海南收集禾本目材料,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与微生物所合作解析重要传粉昆虫熊蜂及其肠道微生物的极高海拔适应性

      高海拔环境具有低温、高辐射和低氧的特点,对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熊蜂是亚高山和高山生境中物种最丰富、最重要的传粉者之一。在中国西南山地,60余种熊蜂分布在不同海拔,成为高山植物传粉的重要枢纽。大多数动物都有肠道共生菌,肠道微生物调节宿主的生理,影响其健康。以往在大型哺乳动物中的研究表明,特定的肠道微生物表现出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然而,与哺乳动物相比,社会性的传粉昆虫,如蜜蜂和熊蜂的肠道微生物的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匮乏。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团队长期开展中国西南山地植物-传粉昆虫互作研究,重点关注高山草甸传粉网络的时空格局,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首次发现被子植物雄性偏向基因的快速演化

      性二态(亦称“第二性征”)是雌雄异体的生物个体在繁殖器官以外的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化特征,它通常源于性别偏向基因的差异表达。相关的工作最早始于模式动物果蝇的性别偏向基因鉴定和演化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在正选择和放松的纯化选择作用下,雄性偏向基因显示出较快的蛋白质序列演化速率。由于多数高等植物均为雌雄同株,即使在雌雄异株的植物中第二性征的发育通常也不明显,植物性别偏向基因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专题组、李洪涛研究员专题组和周伟研究员专题组合作,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葫芦科雌雄异株植物全缘栝楼(Trichosan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这个“外星人”终于有名字了

      水玉杯属(Thismia)植物是一种完全真菌异养的小型草本,因奇特的外观、异常复杂和极度多样的花形态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已知全世界有105种以及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洲温带以及美洲热带地区。传统的分类系统将水玉杯属(Thismia)置于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水玉杯族(Thismieae),近期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该族与蒟蒻薯科(Taccaceae)互为姐妹群,而与狭义的水玉簪科亲缘关系较远,因此将水玉杯族(Thismieae)独立为水玉杯科(Thismiaceae)。我国自2002年在台湾省首次发现台湾水玉杯(T. taiw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发现一个同时控制抗性激素JA和ABA生物合成的关键因子

      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是植物用来应对逆境的最重要的两种抗性激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研究组在前期发现:当受到腐生性病原真菌-链格孢菌侵染时,渐狭叶烟草会提高JA-Ile和ABA的生物合成来激活不同的抗性信号通路,从而提高植保素-东莨菪素scopoletin和东莨菪苷scopolin的合成,以及关闭气孔来抵御病原菌(Sun et al., 20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un et al., 2014 Plant Pathology)。但是,目前宿主植物是如何同时协调JA-Ile和ABA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食用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解决未来人类粮食来源的重要途径。随着种植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食用菌病害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病原真菌(fungal pathogens)是食用菌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深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但相关报道较为“零散”,部分名称“张冠李戴”,尤其是一些食用菌产业的新宠(如羊肚菌等)的病原真菌更是存在“家底”不清和鉴定错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攻关团队,以人工栽培羊肚菌为例,对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文献报道、分子系统发育、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演化时间证据,(1)整理出国内外40余年来报道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石松生物碱新骨架的发现与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新骨架天然产物在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天然产物来源有限,低含量的新骨架化合物往往无法进一步开展生物学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全合成获得足量的样品,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这样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员团队多年来专注于石松生物碱的研究工作,早期研究工作已发现多种活性优良的新颖骨架化合物,并在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和Bioorganic Chemistry等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吲哚生物碱集群式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的重要资源。然而,如何高效制备结构多样性的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员团队基于高度统一的合成策略和新发展的铱/铒双金属接力催化脱氢螺环化反应高效地实现29个结构多样性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图1),该研究工作将铱催化脱氢偶联反应运用到吲哚生物碱全合成领域,也为高效制备类天然产物分子提供新的机会。相关研究成果以Unified Strategy Enables the Collective Syntheses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I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重构核心十字花科原始核型并揭示伴随其快速辐射演化的基因组学特征

      解析适应性辐射演化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或Cruciferae)既有如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亦有如白菜、萝卜、油菜等关键蔬菜和油料作物,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各地。十字花科的分类学研究历史悠久,但其早期发生的适应性辐射演化造成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依然难以构建一个清晰、稳定的系统发育框架;其快速辐射演化并适应全球高度变化环境背后的机制仍不够深入、系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金勇和李德铢团队合作,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了位于十字花科关键系统发育位置的条叶庭荠(Meniocus linifol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页次:18/1516  共30311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