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稳定镉同位素示踪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大气沉降镉方...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镉等重金属营养盐。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大气沉降已然成为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Cd输入的重要来源。其沉降至农田生态系统后,既可以增加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促进作物根系吸收,也可沉降至作物叶面被叶片直接吸收并在体内富集和转运至农作物可食部分。然而,有关这两种途径的相对贡献份额并没有量化,相应的关键的富集途径尚未明晰。Cd稳定同位素为追踪环境中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由于Cd同位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生明显的质量分馏,严重制约了直接利用Cd同位素的混合模型估算植物组织中Cd的来源。 针对该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团队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所在细菌-病毒相互作用调控土壤有机碳方面取得进展

    氧化还原诱导的铁(Fe)转化是厌氧水稻土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铁保护对水稻土有机碳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铁保护也可以通过调控铁还原相关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在生物炭添加条件下,铁氧化物如何影响水稻土有机碳固存尚未明晰。此外,生物炭添加会刺激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病毒可通过直接裂解细菌或者调控养分供应间接影响细菌群落。然而,生物炭添加条件下细菌-病毒相互作用如何调控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并不明确,细菌-病毒相关作用与铁保护在土壤有机碳固存方面的相对贡献有待进一步揭示。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团队通过盆栽实验,在团聚体水平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条件下水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所在预测纳米材料的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方面取得进展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高反应活性、结构特殊、光电性能优越,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催化、能源、医疗健康、农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表明,每年有多达30万吨纳米材料释放到环境中,其中土壤是纳米材料释放主要的汇。土壤微生物组在调节和维持多种土壤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被广泛认为是维持土壤健康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调查了纳米材料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但仍未达成共识甚至相互矛盾。此外,目前尚缺乏系统预测纳米材料微生物生态效应的模型和方法。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团队滕应课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所在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固氮微生物功能方面取得进展

    氮(N)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是合成关键细胞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所必需的。由固氮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固氮(BNF)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基础过程,在全球氮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共生固氮和非共生固氮是生物固氮的两大类,其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至少贡献全球总生物固氮量的三分之一。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分布更为广泛。然而,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固氮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 基于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所骆永明团队滕应课题组分析了全国5种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探讨了不同生态位宽度的固氮微生物类群对固氮速率的贡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治理新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的复合污染领域取得进展

    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s)作为一类新污染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工业污染场地中PFASs与传统污染物氯代烃(CAHs)复合污染物的可持续治理修复已成为现实需求。热激活过硫酸盐修复技术具有高效和修复周期短等优点,但原位实施热激活过硫酸盐修复PFASs与CAHs复合污染的有效性尚不可知,且地下环境中过硫酸盐分布、激活温度保持与CAHs及其降解产物如何影响PFASs降解尚不明确。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宋昕团队通过原位工程示范和室内试验验证,研究了地下环境中PFASs-CAHs复合污染条件下原位热激活过硫酸盐修复PFASs的效果及其影响机制。原位工程示范结果表明:地下环境目标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镉砷等重金属随水分散性胶体迁移转化方面取得进展

    稻田土壤镉砷等重金属污染威胁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频繁的稻田干湿交替过程强烈影响着重金属元素的形态转化,进而影响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经0.45 m或0.22 m滤膜过滤后的土壤孔隙水重金属浓度常被用作评估土壤重金属溶解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过膜后的孔隙水中还包含许多水分散性胶体和纳米颗粒,某些情况下这些颗粒中的金属远超过“真正溶解”的物质的浓度。目前,土壤水分驱动下孔隙水中天然胶体和纳米颗粒的组分、尺寸,其对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与有效性的作用和贡献等科学问题,尚鲜有报道。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吴龙华研究员团队,选取不同性质的典型重金属污染水稻土,通过厌氧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土壤有机质对湿地碳排放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丹麦奥胡斯大学、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在土壤有机质调控湿地碳排放的温度敏感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Relative increases in CH4 and CO2 emissions from wetlands under global warming dependent on soil carbon substrates"为题,已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理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湿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所在我国农业钾资源管理系统农学与环境效应评价方面取得进展

    作为全球化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化学钾肥严重依赖进口达50%左右,研发钾肥高效替代技术对我国粮食与钾资源安全至关重要。土壤—农作系统中,作物吸收80%左右的钾素分配在秸秆中,秸秆是一种低成本且富含高钾的有机资源,其循环利用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土壤钾素肥力与碳库容量。在我国有机无机钾资源体系中,系统揭示我国主粮作物产量差与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时空演变,对于构建我国可持续钾素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且不同钾素管理系统的环境代价不同,其减排潜力尚未探明。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火焰团队构建了我国有机无机钾资源作物与土壤数据库,结合秸秆循环经验模型与生命周期评价,探明了不同钾管理系统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所应邀在mLife发表“肠道微生物:人-动物-环境抗生素抗性组...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重要储库,易将ARGs转移至易感微生物和环境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在“同一健康”框架下,ARGs在植物、动物、人类和环境的微生物群落中传播,肠道菌群往往承担着关键纽带作用。 鉴于抗生素施用下肠道微生物群落扰动与ARGs传播有关,南京土壤所应邀在学术期刊mLife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ta research nexus: One Health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omes”的封面文章。该文系统揭示了在同一健康视角下,以肠道微生物为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南京土壤所在全球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网络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土壤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驱动力,介导土壤碳固存、养分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等关键过程。土壤中的生物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构建了复杂的生物共存网络,通过维持新陈代谢途径来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功能。尽管对土壤生物网络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土壤生物网络关系如何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仍存在极大地未知。 由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研究员团队联合西班牙塞维利亚自然资源与农业生物研究所、西班牙加迪斯大学等研究单位,对分布于全球六大洲151个生态系统和615个土壤样本进行了标准化调查,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并构建得到全球土壤多域生物类群的生态网络。研究发现,成对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针叶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能力的海拔模式研究中获新进展

     陆地生态系统在表层土壤中固存了大量的有机碳,这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变化的环境背景下理解土壤积累及调控机制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其中,根际作为森林通过根系活动影响土壤碳汇功能的关键界面,为深入理解多变环境下土壤碳汇变化与固碳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此外,由于环境变化会显著改变植物对地下的碳分配,从而改变根际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这些变化势必对根系活动介导的土壤碳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也进一步加剧了根系活动调控土壤碳动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海拔梯度作为天然的环境变化研究平台,通常被生态学家用于检验特定的生态学假说。但目前有关根际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沿海拔梯度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口腔医院邵龙泉教授团队发布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新成果

    近日,口腔医院邵龙泉教授团队发布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新成果。通过干扰细菌通讯(即:群体感应)的抗毒力疗法是规避细菌耐药的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其中,采用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的抗毒力疗法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这主要得益于纳米材料独特的理化性质、出色的可设计性和靶向递送性。然而,细菌的群体感应是一个多环节的动态过程,纳米材料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调控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深入了解纳米材料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调控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对优化群体感应调控活性,研发综合性能更佳的新型纳米级群体感应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重点阐述了在信号供给环节(包括信号的合成、分泌与积累)和信号转导级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2-27

  • Angew. Chem.|贾彦兴团队在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年1月11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贾彦兴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Bioinspired Total Synthesis of Bipolarolides A and B”(生源启发的天然产物bipolarolides A和B的全合成),该研究工作被编辑选为Very Important Paper。 天然产物bipolarolides A和B是华中科技大学张勇慧团队于2019年从离孺孢属真菌TJ403-B1中分离得到的两个蛇孢菌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2-27

  • 侯玉波课题组在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文揭示忙碌心态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商品外形的偏好

    网购是当下人们最依赖的消费路径,在网购过程中消费者主要通过浏览商品图片,在这一过程中产品的外形作为视觉输入的核心元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解消费者对产品外形的偏好,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侯玉波课题组探讨了忙碌心态这一心理变量对消费者形状偏好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2024年2月20日在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在线发表。 研究通过五个主要实验探讨了人们对产品和品牌标识的形状偏好如何受忙碌心态的影响。研究1发现了忙碌心态提高了人们对角形的偏好,研究2通过实际选择的方式重复检验了忙碌心态对角形偏好的促进效果,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27

  • 上海交大邓楠楠课题组发表用于人工细胞的新型多功能细胞骨架文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邓楠楠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刊发文章“人工细胞模型内构筑功能性细胞骨架”,报道了一种基于微尺度相界面共组装的方法在人工细胞内构筑皮质样仿生细胞骨架。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出发构建具有生命特征的人工合成细胞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挑战之一。具有和细胞膜相似组成和结构的巨型脂质体囊泡(Liposome)是最接近生物细胞的人工模型。然而,由于其超薄的磷脂双层膜结构(约2-5 nm厚度)导致liposome稳定性较差,极易破裂,严重限制了脂质体囊泡作为人工细胞模型的科学研究,以及作为微载体在微反应器、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开发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7

  • 物理学院刘运全课题组在利用拓扑光子态增强光与自由电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 “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刘运全教授课题组在光场与自由电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理论上首次提出了利用拓扑光子学提高光与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强度。2024年2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拓扑保护的光子-自由电子强相互作用”(Topologically Protected Strong Interaction of Photonics with Free Electrons)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光与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之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2-27

  • 我国学者在新型电化学储能电池领域取得进展

    图 钙-氧气电池结构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21003、T2222005)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王兵杰教授与浙江大学陆俊教授、南京大学周豪慎教授等合作,研发出一种新型钙-氧气电池,该电池可在室温下进行电化学充放电,并稳定运行700次循环,展现出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相关研究成果以“室温下可充电的钙-氧气电池(A rechargeable calc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7

  • 我国学者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变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EPO通过上调NEU3诱导去唾液酸化促进类风湿关节炎进展机制模式图(由王建光教授课题组提供)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72451)等资助下,温州医科大学王建光教授、杨新宇副教授和金胜威教授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变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EPO通过上调神经氨酸酶3表达诱导去唾液酸化促进类风湿关节炎进展(EPO promotes the progress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7

  • 我国学者在快速抗抑郁药物靶点确证方面取得进展

    图 快速抗抑郁药物靶点钾通道Kir4.1确证流程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82502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召兵研究员与郑月明研究员及浙江大学郭江涛教授团队合作,在快速抗抑郁药物的分子靶点确证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药理学抑制Kir4.1钾通道诱导快速抗抑郁反应(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Kir4.1 evok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7

  • 我国学者在近视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巩膜糖酵解增强通过组蛋白乳酸化导致近视形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5009、82171097、81830027)等资助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赵斐副研究员、周翔天教授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伟副教授在近视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巩膜糖酵解增强通过组蛋白乳酸化导致近视形成(Augmentation of scleral glycol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7


页次:35/1513  共30256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