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夏宁邵团队在《柳叶刀》发表全球唯一戊肝疫苗的十年有效性监测结果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HEV)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也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约330万人出现戊肝症状,造成7万例死亡。由于临床上普遍存在误诊、漏诊戊肝的情况,其发病率及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在多数情况下,戊肝呈自限性,但在孕妇及患有基础慢性肝病等特殊人群中预后较差,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由我院夏宁邵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戊肝疫苗益可宁®是全球唯一的戊肝预防性疫苗,于2011年和2020年先后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获批上市。2022年,为控制戊肝疫情,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南苏丹开展了全球首次大规模戊肝疫苗接种活动,为本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21

  • 生科院黄建国教授团队在 Current Biology 发文揭示森林木质部春...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树木初级生长(开花、展叶和发芽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树木木质部物候的监测数据十分稀少,学界较少关注树木木质部物候的变化,这阻碍了对森林大空间尺度碳收支的评估和预测。而且近年来逐渐有报道指出,虽然全球植被绿度、叶子面积以及CO2吸收量显著增大,但木质部的生长量并没有相应的增加。目前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频发、温度波动大,但木质部物候对温度波动的响应在大尺度范围内的研究尚属空白。 2024年2月6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建国教授团队在 Current Biology 发表了题为High preseason temperature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21

  • 生科院于明坚教授团队在Ecology发文揭示种内性状变异驱动片段化...

    生境片段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因之一,它改变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同时,也会造成植物种内性状特征发生变化。但这种种内性状变异是否进一步改变片段化生境中的其它生态过程,从而导致生境片段化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明坚教授团队于2024年2月14日在Ecology上发表了题为“Intraspecific leaf trait variation mediates edge effects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in fragmented forests”的研究论文。课题组以千岛湖库区片段化生境中常见植物短尾越橘(Vacc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21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白丽教授课题组揭示了影响瘤内iNKT细胞...

    恒定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iNKT)细胞是CD1d限制的T淋巴细胞,具有固有免疫特性,表达半恒定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iNKT细胞除了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功能外,还具有低细胞毒性和异体移植安全等优势,所以iNKT细胞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肿瘤组织iNKT细胞功能异常和浸润能力低下是限制iNKT细胞发挥抗肿瘤功能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其机制的探索至关重要。目前,相关的调控机制研究主要从静态调控角度解析瘤内iNKT细胞激活前后状态与功能异常的关系,但瘤内iNKT细胞浸润和功能的动态调控机制尚不清楚。2024年2月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2-21

  • 上海交大王传德课题组发文揭示RPD1蛋白介导线粒体内含子剪接的分子机制

    线粒体基因的表达、生物生成和功能实现主要依赖于核基因编码蛋白。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转录后水平进行调控,包含了广泛的内含子剪接事件。在高等植物中,绝大多数线粒体内含子属于能够自我剪接的II类内含子。然而,由于植物线粒体基因的异质性,其内含子失去了自我剪接的能力,因而必须依靠核编码的蛋白质因子来辅助完成剪接过程。这些剪接因子参与内含子剪接的特异性高度可变,一些剪接因子(即特定剪接因子)参与一个或少数几个内含子剪接;另一些剪接因子(即通用剪接因子)参与了数量众多的内含子剪接事件。然而,这些剪接因子如何参与剪接反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2024年2月14日,上海交通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1

  • 上海交大安渊团队发文揭示果胶乙酰酯酶MsPAE12调控紫花苜蓿分枝形成的分子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安渊教授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ECTIN ACETYLESTERASE12 regulates shoot branching via acetic acid and auxin accumulation in alfalfa shoot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紫花苜蓿果胶乙酰酯酶MsPAE12调控苜蓿分枝形成的分子机制,并发掘到抑制MsPAE12表达的转录因子MsNAC73,建立了MsNAC73-MsPAE12-乙酸-生长素调控苜蓿分枝形成的通路。紫花苜蓿是广泛栽培的豆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1

  • 上海交大Stephen Mann、樊春海团队发表DNA计算及DNA数据存储综述论文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化学综述》(Nature Reviews Chemistry)在线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Stephen Mann教授团队与合作团队的综述文章“DNA as a universal chemical substrate for computing and data storage”,为DNA计算及DNA数据存储等领域提供了前瞻方向。该论文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Stephen Mann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院士及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om F. A. de Greef教授为通讯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1

  • 上海交大黄富强团队在超高倍率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高压所合作,在锂离子电池超高倍率负极单斜相B-Nb2O5新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High-Capacity Monoclinic B-Nb2O5 with Ultrafast Lithium Storage”为题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doi.org/10.1002/adma.202311424),上海交通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研究发现,基于微-介观维度空旷结构调控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成功通过“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1

  • 上海交大韩奇峰、韩礼元团队与合作者在提升高效率太阳电池的稳定性上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奇峰,韩礼元团队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杨阳教授,在提升高效率太阳电池的稳定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regulated depletion reg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研究团队首次提出通过将耗尽区从钙钛矿表面移至钙钛矿内部的全新策略,从源头上对不可逆的离子移动进行遏制,使钙钛矿吸收层和传输层在运行过程中不受破坏。该策略使得光电转换效率约25%的太阳电池在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1

  • 上海交大沈红斌、袁野团队在转录调控RNA速度估计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沈红斌、袁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TFvelo: gene regulation inspired RNA velocity estimation”(基于转录调控的RNA速度推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转录调控的RNA速度建模新计算方法TFvelo。研究内容模型流程图RNA速度是近年来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领域被大量关注的新研究方向,其通过建立动态方程模拟RNA表达量的变化过程,从而实现对细胞复杂轨迹的推断。以往对RNA速度的建模大都依赖于单一RNA的剪切信号,从高噪声数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1

  • J. Nanobiotech.| 黄强团队设计自组装型多价蛋白束,提升抗病毒蛋白药物的亲和性与广谱性

    近期,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纳米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强教授课题组关于抗新冠病毒 (SARS-CoV-2) 蛋白药物设计的研究论文: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 of self-assembling multivalent microprotein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against SARS-CoV-2。该论文旨在设计自组装型多价蛋白束,通过多位点协同结合增强其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结合亲和力,实现广谱中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21

  • 物理学院刘佳与合作者在超轻玻色型暗物质探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暗物质是天文观测中发现的一种未知物质,它具有引力相互作用但不发光。由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无法解释其存在,暗物质成为当前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超轻质量玻色粒子是其中一种潜在的暗物质候选者,暗光子是代表性粒子之一。超轻暗光子作为暗物质的候选者备受物理学家关注,它与光子的动力学混合,具有微弱的类似光子的电磁相互作用,但具有非零质量。作为宇宙中的暗物质候选者,超轻暗光子表现出类似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特性,但其能量具有单频特征。暗光子与光子之间存在着类似于不同味道中微子之间的振荡转化现象。与中微子振荡相似,暗光子-光子振荡转化也受到物质效应的影响。在太阳日冕层等离子体环境下,当太阳等离子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2-21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地幔深部挥发份起源方面取得进展

    图 氧化镁出熔体“萃取”地核中的原生氦,供给深部挥发份储库   地幔深部挥发份(如碳、氢、氧、氮等)的起源及运移过程能够约束行星起源及演化条件,影响地球深部热对流模型及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起源、演化及地表环境等有重要意义,所以一直是地球科学的关注焦点。目前,主流学说认为“自上而下”的板片俯冲对深部挥发份的贡献举足轻重,但地幔深部原生氦的发现暗示地幔深部可能存在原始的挥发份储库;同时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1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UHT变质与其他高级变质作用的P–T条件以及可能的构造背景   超高温(ultrahigh-temperature: UHT)变质作用是中下地壳层次发生的绝对温度高达900 ℃以上的变质作用。其发生需要大陆地壳极高的热流值,且与下地壳最下部的流变学性质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UHT变质作用的发生机理对于我们理解大陆下地壳的改造、造山带演化以及壳–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1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全球农田氨减排方面取得进展

    图 2018年全球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农田氨排放因子(a,b,c)与排放强度(d,e,f)的高分辨率(5弧分×5弧分)数据成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25702、42277086、42321004)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郑一教授、徐鹏助理教授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单位学者,在全球农田氨排放定量计算与管理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1

  • 我国学者在高亮度极化阿秒电子束研究中取得进展

    图 双等离子体尾波实现极化电子束可控注入并保持高极化度,等离子体密度调制将电子束压缩至阿秒尺度。黄球代表电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267204、12022506、12275209、12105217)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栗建兴教授团队在高亮度自旋极化阿秒电子源制备方法方面取得进展,首次提出利用激光尾波场加速产生高亮度、自旋极化、阿秒电子源新方案。以“双尾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1

  • 可理解和解释直觉物理违反预期现象的研究新进展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教授、朱毅鑫助理教授及团队,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张驰研究员联合在ICCV 2023会议上发表论文,题为“X-VoE: Measuring eXplanatory Violation ofExpectation in Physical Events”。该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构建能够类似人类般理解和解释物理“魔术”现象的智能体,尤其是在某些元素被遮挡或不可见的情境中。通过这项研究,团队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评估方法,以衡量智能体对物理常识的理解和解释能力,还展示了在无监督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物理常识推测遮挡现象背后可能的场景解释。构建具有人类般思考能力的智能体,特别是借鉴人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4-02-20

  • 钾通道Kir4.1是具潜力的快速抗抑郁药物靶点

      2024年2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召兵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郭江涛课题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发表了题为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Kir4.1 evokes rapid-onset antidepressant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揭示钾通道Kir4.1是具有高度治疗和研发价值的新型快速抗抑郁药物靶点,同时该工作提供了一种以胶质细胞为核心的新型抗抑郁干预策略示例。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的精神疾病,可从持久性的情绪低落、快感缺失等症状发展到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目前,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致残的第一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20

  • 昆明植物所与微生物所合作解析重要传粉昆虫熊蜂及其肠道微生物的极高海拔适应性

      高海拔环境具有低温、高辐射和低氧的特点,对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熊蜂是亚高山和高山生境中物种最丰富、最重要的传粉者之一。在中国西南山地,60余种熊蜂分布在不同海拔,成为高山植物传粉的重要枢纽。大多数动物都有肠道共生菌,肠道微生物调节宿主的生理,影响其健康。以往在大型哺乳动物中的研究表明,特定的肠道微生物表现出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然而,与哺乳动物相比,社会性的传粉昆虫,如蜜蜂和熊蜂的肠道微生物的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匮乏。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团队长期开展中国西南山地植物-传粉昆虫互作研究,重点关注高山草甸传粉网络的时空格局,以及重要传粉昆虫熊蜂-植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20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白丽教授课题组揭示了影响瘤内iNKT细胞运动和功能的新机制

    恒定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iNKT)细胞是CD1d限制的T淋巴细胞,具有固有免疫特性,表达半恒定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iNKT细胞除了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功能外,还具有低细胞毒性和异体移植安全等优势,所以iNKT细胞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肿瘤组织iNKT细胞功能异常和浸润能力低下是限制iNKT细胞发挥抗肿瘤功能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其机制的探索至关重要。目前,相关的调控机制研究主要从静态调控角度解析瘤内iNKT细胞激活前后状态与功能异常的关系,但瘤内iNKT细胞浸润和功能的动态调控机制尚不清楚。2024年2月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4-02-20


页次:39/1513  共30257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