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
  研究成果 人物简介  

理论概念上的突破对于自然科学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如果有哪个学科只在传统理论上原地踏步,那么肯定无法向前发展,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专访李劲松:七个月成就一项理论概念新突破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李劲松和徐国良领导的研究团队就取得了这样一项理论概念上的重要突破——首次建立了来自孤雄囊胚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而且这些细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记,并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细胞能够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细胞后产生健康的小鼠。
       这项成果到底具有什么理论概念上的突破意义?又有哪些未来临床应用前景?这项成果从开始做实验到文章发表仅仅花了7个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是如何完成的呢?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内容,生物通特联系了李劲松老师,就相关问题请教了他…… [详细阅读]

 


从开始做实验到文章发表花了7个月


生物通:关于单倍体的应用,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去年英国的科学家培育出来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但却未能更进一步,您的研究组是如何领先于其他团队,获得这一重要成果的呢?进行这项研究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李劲松研究员(以下简称李):只是没有进一步的文章出现,并不代表没有进一步的研究。与去年两篇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不同的是,他们制备的是孤雌来源的细胞,我们制备的是孤雄来源的。孤雌的只需对卵子进行孤雌激活即可,而孤雄的需要进行核移植。
我们实验室具有非常好的小鼠胚胎显微操作体系,包括小鼠的核移植。另外,强强合作也是此次工作顺利得以完成(开始做实验到文章发表花了7个月)的重要保障,我们和徐国良研究员实验室以及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李党生研究员在过去的7个月时间内密切合作,使这一课题顺利完成。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刻苦勤奋(包括第一作者杨辉,施霖宇,王邦安等)。


这一“人造精子”与之前的完全不同


生物通:有人称这种细胞为“人造精子”,您认为可以这样说吗,如果可以,这种“人造精子”与之前研制出的“人造精子”有何区别呢?这是否还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

李:一定程度上,由于AG-haESCs可以替代精子,注入卵母细胞后获得健康小鼠,因此可以称为“人造精子”。
       之前的“人造精子”主要是通过组织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精子,因此这种“人造精子”一旦产生仍然不能培养和继续分裂。因此,我们制备的“人造精子”与之前的完全不同。
       如果将这些细胞应用在人的繁殖上,会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

人造精子其它研究成果:
日本培育人造精子引发道德议论
《Cell》干细胞里程碑式成果:人造精子
Cell:“人造精子”基因可加工遗传


理论概念上的一项重要突破


生物通:
相对于Nature和Science杂志,Cell杂志专业性更强,您为何选择投递到这一刊物呢?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这方面,您认为这项成果中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杂志编辑呢?

李:我们认为AG-haESCs的建立,不仅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而且是理论概念上的一项重要突破,我想这是我们选择CELL的重要原因,也是打动杂志编辑的重要原因。

更多理论概念突破:
Cell重点文章:挑战传统遗传理论
PNAS:新研究挑战癌症干细胞传统观点
武大女教授Cell子刊打破传统理论


 
人物简介:

李劲松


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8月至2007年7月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8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2000-2011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info@ebiotra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