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清脂质组和代谢组特征研究:探索潜在治疗新靶点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3日 来源: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3.2
编辑推荐:
为改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研究人员分析血清脂质组和代谢组,发现相关变化及潜在标志物,意义重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作为儿童中极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 “捣蛋鬼”,让正常的血细胞生长失控,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尽管现代医学在不断进步,但 ALL 的诊断和治疗依旧困难重重。目前,医生们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时,常常面临诸多挑战,这是因为对 ALL 背后的分子机制了解还不够深入。比如,现有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对另一些患者却效果不佳,甚至还会带来各种副作用。所以,找到新的治疗靶点,深入了解 ALL 的发病机制,就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聚焦于儿童 ALL 患者血清的脂质组和代谢组特征,试图揭开这种疾病背后隐藏的分子奥秘。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上,为 ALL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研究人员为了开展这项研究,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他们收集了 10 例 ALL 患儿治疗前的血清样本,并选取了 10 例健康儿童的血清作为对照。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对血清中的脂质组和代谢组进行分析,还通过靶向分析对特定的鞘脂(Cer)进行定量测定。同时,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来寻找 ALL 患者与健康人之间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
研究结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研究对象包括 10 例 ALL 患儿和 10 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所有参与者均为体重正常的中国人。血液检测发现,ALL 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和血小板(PLT)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脂质组和代谢组的多变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 - DA)等分析发现,ALL 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脂质和代谢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基于这些生化特征,能够有效区分两组人群。
脂质组学:经过检测,共发现 72 种差异表达的脂质。鞘脂类在 ALL 患者中变化最为显著,在差异表达的脂质中,有 26 种属于鞘脂类,且其中 88.5% 在 ALL 患儿血清中升高。这意味着鞘脂类在 ALL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代谢组学:研究鉴定出 15 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涉及核苷酸和氨基酸代谢。在 ALL 患者中,核苷酸簇中的所有代谢物均升高,而高精氨酸、1 - 硬脂酰 - sn - 甘油 - 3 - 磷酸胆碱、谷氨酰胺和牛磺酸则减少。这说明 ALL 患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代谢出现了紊乱。
血清中鞘脂的靶向分析:靶向分析证实,ALL 患儿血清中 Cer18:0和 Cer20: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进一步验证了脂质组学的结果。这两种鞘脂的升高可能与 ALL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差异表达的血清生化指标与临床血液指标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脂质和代谢物与临床血液指标存在显著关联。例如,Cer18:0与 WBC 呈正相关,与 HGB 和 PLT 呈负相关;尿嘧啶、次黄嘌呤等核苷与 WBC 正相关,与 PLT 和 HGB 负相关。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鞘脂类是 ALL 患儿血清中变化最为显著的脂质类别,其水平升高可能与白血病的耐药性有关。这意味着通过调节鞘脂代谢途径中的相关酶,有望开发出针对白血病耐药的新疗法。此外,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在 ALL 患者血清鞘脂水平升高中发挥作用,而 ALL 患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代谢紊乱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不过,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较小,且未深入探究血清鞘脂水平升高的潜在机制,也未分析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组成。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收集骨髓、外周血和粪便样本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 ALL 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有力支持。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儿童 ALL 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让我们离攻克这种疾病又近了一步。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