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渗流纳米注射技术的绿色微藻基因递送新方法

《Marine Biotechnology》:Electroosmotic Flow-Based Nanoinjection Technique Using a Nanopipette for Green Microalgae

【字体: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Marine Biotechnology 2.6

编辑推荐:

  为解决微藻基因修饰效率低下的难题,东京农业大学与横河电机合作开发了基于电渗流的纳米注射技术。该研究利用30 nm纳米移液管,在Haematococcus sp.和Tetraselmis sp.中实现FITC-葡聚糖(70 kDa)的精准递送,注射效率达44-45%,为微藻代谢工程提供了突破性的单细胞操作平台。

微藻作为光合固碳和生物合成的明星宿主,其应用潜力被细胞壁这道"分子城墙"严重制约。传统基因递送方法如基因枪轰击和电穿孔效率不足1.8×104转化体/μg-DNA,远低于大肠杆菌的8.7×108。东京农业大学与横河电机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Marine Biotechnology》发表突破性成果,通过电渗流驱动的纳米移液管技术,首次实现对细胞壁完整微藻的精准注射,为微藻合成生物学开辟了新维度。

研究采用单细胞操作平台Single CellomeTM SU10,结合30 nm石英纳米移液管,通过实时离子电流监测实现细胞表面自动定位。以Haematococcus sp. NKG7001和Tetraselmis sp. NKG400013为模型,优化电压(5-6 V)和注射时间(0.1-1 s)等关键参数,通过FITC-葡聚糖示踪评估递送效率。

监测离子电流揭示细胞壁影响
纳米注射过程中,微藻细胞呈现独特的电流波动模式(图3a-c),与哺乳细胞HEK293T的稳定信号(图3d-f)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源于微藻复杂的亚细胞结构,当纳米移液管接触叶绿体等细胞器时,离子迁移受阻导致信号震荡。

细胞形态决定注射成功率
针对Haematococcus sp.四阶段生命周期(图5)的研究显示,鞭毛细胞(21%)和胶群体(6%)可成功注射,而随着细胞壁增厚,中间体和孢囊阶段完全无法穿透(表1)。荧光成像显示FITC-葡聚糖主要定位于叶绿体周边狭窄的胞质区(图4a-c),与哺乳细胞均匀分布(图4d-f)形成有趣对比。

参数优化实现高效递送
通过系统优化,Haematococcus sp.在6V/1s条件下达44%效率(表2),Tetraselmis sp.在5V/1s时效率45%(表3)。值得注意的是,57%的注射细胞可正常分裂,证实该方法对细胞活性影响极小。

该研究开创性地将纳米注射技术拓展至微藻领域,其单细胞精度和飞升级定量控制能力远超传统方法。Tsuyoshi Tanaka团队提出的自动化方案(图1a)每分钟可完成1次注射,单根纳米移液管可连续操作50次。

这种与细菌接合类似的物理穿透策略,为CRISPR-Cas9 RNP等大分子递送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结合自动细胞识别系统,该技术有望成为微藻合成生物学的标准操作平台,加速从固碳减排到高值化合物生产的全链条创新。

订阅生物通快讯

订阅快讯:

最新文章

限时促销

会展信息

关注订阅号/掌握最新资讯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