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带回基因库的漂亮妈妈陈晓宁

【字体: 时间:2000年08月30日 来源:

编辑推荐:

  

  

陈晓宁,1956年生。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副教授,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遗传分子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医学遗传出生缺陷中心副主任,北美中国医学遗传学家协会主席。8月20日,陈晓宁将三大基因库带回中国。

陈晓宁进入这一领域的时间并不长。

1988年,陈晓宁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她想选择的专业是公共卫生(PublicHealth),可那年这一专业恰好没有计划。先期去那里读书的姐姐建议她读生物系,与她原来的职业——医生比较接近。陈晓宁接受了这个建议。1990年,她开始了在Cedars-Sinai医学中心遗传分子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现在,她的努力已使“她的研究成果在建立覆盖整个人类的基因组和染色体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2岁,并不晚的开始

到美国学习时,陈晓宁已经32岁了,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刚到那里时,她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要打工,要忙着考试,还挂念着女儿,总之“非常的辛苦”。“在1990年时,基因技术刚刚出来,所以那时候去学,其实也基本上是自学,要自己去看书,跟同事探讨,增强动手能力,必须要持之以恒地用功”。“我做任何的事情,我的体会就是尽力而为,能做到就做到,做不到,也能坦然面对失败。”

出国之前,陈晓宁在海军总医院血液病科当了6年的医生。她也曾做过护士,当过英语教师。海军总医院的同事都知道陈晓宁是个刻苦认真的人,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英语。后来她到纽约城市大学的时候,当时的研究生顾问让她免修英语,“你直接修专业课就可以了”。他能够做这个决定是因为陈晓宁的听力和英文基础都非常棒。

陈晓宁从来都没有觉得开始得太晚。直到今天,当她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她还是“会不停地睁大眼睛找机会,当机会来的时候,抓住它。至于这个机会能够带来什么,不要想太多,因为想太多了就可能会做不下去”。“我做这一行绝对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兴趣,从我个人来讲,我确实对科研有兴趣。在这一行里能够奖励你的是什么呢?不是你每个月领到的工资单,而是你每天做出来的科研结果,如果你把这个课题能够推进一步,那是最大的奖励。”

父母影响很大

陈晓宁的父亲原来是中国造船协会的副理事长,也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在陈晓宁出国时她的父亲叮嘱她“出去要打工,可以练习口语、挣钱,还锻炼自己的毅力”。“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做事很严谨,而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我觉得他对新鲜东西的追求,对我们无形中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压力。”母亲的叮嘱更加细化:“女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男孩子有力气,没有专业也可以赚钱,女孩子连力气都没有,所以一定要有专业。”也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陈晓宁和她的兄长们都各有所长。因此,她把她自己今天做出来的这些成绩看得很淡,“说我很杰出,其实没什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搞科研的人”。

为什么不回来?

陈晓宁:在外头能为祖国多做点事情

刚到美国时,陈晓宁并没有太多地感受到中美文化的差异,“当时做学生,多数都是纯学术的交流。”后来她到实验室工作时,“那里的人多数是哈佛一类读过来的,加上自己是女性”,所以多少会有些人“不服气”。不过“逐渐地大家相处还不错”。

1990年时,陈晓宁的实验室所在的大楼里一共有3个中国人,今天他们的实验室里就有4个中国人。协和医院的曾王宣说:“因为她在实验室里面是主管,好多人在她那儿经过培训,中国人就比较受益一点——她争取尽量多的中国人。”“我希望把我们的实验室做成中国人培训的地方,让一批批中国研究人员来到这里,学到东西,再回到中国。这次我回来,跟南京大学、北方基因组中心都在谈,我希望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可以跟他们一起培养人才,硕士生、博士生。”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