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公司缘何钟情干扰素

【字体: 时间:2003年05月22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健特生物5月20日公告:公司与四川辉阳生命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决定出资600万元用于“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的临床合作研究,凡利用高效复合干扰素制成的预防、治疗病毒(含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综合症的药物均纳入本项目。此前,西南药业也曾发布公告称:决定出资4,000万元受让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制的基因工程重组人干扰素ω。

  “非典”紧急“召唤”干扰素

  “非典”不是一般的疾病,而是一个继艾滋病之后,发现的又一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新疾病。目前人们对它的生物理化特性和发病机制都缺乏认识,除病毒得以确定外,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而且缺乏杀死该病毒的有效药物。在突发“非典”疫情的紧急情况下,在病原体冠状病毒得到确认后,国内权威医疗机构紧急采用干扰素来治疗病人和防护一线医务人员。

  药物审批启用“绿色通道”

  2002年4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中医药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于防治“非典”有效的药物、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尽快予以审批。也就是说“非典”有效药物的审批将实行“绿色通道”制度。

  4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先期介入中国自行研发的“非典”用药的调研审批。该院研制的“非典”诊断试剂盒和基因工程重组人干扰素ω,成为首批进入抗“非典”药品审批“绿色通道”的药剂。两天之后,上市公司双鹤药业参股的北京远策药业有限公司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型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新药研发投资成本降低

  由于在突发“非典”的特定形势下,干扰素等相关药品的审批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机制,快速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因此相关药物的时间投资成本和临床研究费用大大降低。虽然药物首先得到审批的临床适应症仅为“非典”,产品生命周期可能比较短,在“非典”得到征服后,市场容量将大幅萎缩。但如果后续研究再把这些药物的适应症扩大到流行性病毒导致的疾病,其市场容量就非常可观,生命周期大大延长,投资回报率大大提高。

  “非典”使得干扰素更具商机

  干扰素目前国内市场可能在10亿元左右。然而在突发“非典”疫情的情况下,具有抑制病毒生长作用的干扰素的需求量急剧扩大。虽然“非典”病人并不算多,可是因干扰素有防护作用,因此其市场容量就非常可观。需要防护的人群首先是一线医务人员,其次是曾与病人接触过的疑似或非疑似病人,再次是心理承受力或生理抵抗力比较脆弱的健康人群。由于短期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导致了一度产品严重供大于求的干扰素出现了产品脱销的局面。

  干扰素生产企业业绩提升

  早在上一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干扰素的产业化,并拥有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α1b干扰素,被卫生部授予“国家一类新药”。

  起初干扰素主要是针对肝炎和尖锐湿疣等疾病的治疗,产品刚上市时毛利率曾高达90%以上。严重的暴利使得各路资本纷纷杀入干扰素市场,加上不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干扰素新药不断得到报批,导致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干扰素生产企业已经超过20余家。业内人士估计,深圳科兴和沈阳三生等大型企业生产两三个月的干扰素就可以满足国内市场全年的需求,市场明显供大于求,导致了产品竞相压价,国内不少干扰素企业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突发“非典”的背景下,干扰素产业起死回生,投资魅力尽显无疑。在上市公司中,目前已有海王生物、丽珠集团、长春高新、双鹤药业、复星实业、中新药业和北生药业等7家上市公司有干扰素生产。据了解,复星实业下属的干扰素生产企业克隆公司前5个月已经完成了原先预定的全年利润目标,相信其它一些企业也有类似情况,相关上市公司上半年的业绩可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 兴业证券 王光清 )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干扰素|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