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难抓后SARS商机

【字体: 时间:2003年06月03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重新建立新的公共卫生体系牵涉到了医药的各个行业,不少人士分析,医药行业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以干扰素等制品在此次抗非典战役中出尽风头的生物制药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行业之一。根据业内人士的预测,今后几年,我国生物制药业将会保持20%~30%的年增长率,到2005年生物制药业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30亿~150亿元,利润将达到40亿~48亿元。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企业认可从长期来看新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将会带来商机,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能否抓住机遇仍有不少问题。

  企业等待具体“游戏规则”

  采访中,不少生物制药企业负责人认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还仅仅处于规划阶段,对企业产品的具体明细措施和有关规定没有落实。在“游戏规则”尚不明朗的时候,盲目上马项目并不现实。

  上海万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曹之舫表示,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肯定会对生物制药企业有鼓动作用,各个企业围绕如何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研发工作将受到更加重视,还可以推动生物制药企业对生物制药一些原本不够重视的领域重新进行研发。但目前具体能够为企业带来怎么样的商机,企业还没有清楚地感觉到。

  中国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则在采访中表示,目前还不明白自己企业在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方面有什么优势,怎样介入进去。如果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需要向医药企业采购大量的医药用品做储备,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签约关系还是由指定企业来生产也尚不可知。据其介绍,目前中国高科的生物制药产品新净界口腔喷雾剂也受到疾病控制中心的团购,给公司带来了一些效益,但是订购的量还不足以支撑公司的主要业务。

  针对生物制药企业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看法,台湾宝来证券医药板块的分析师王认为,政府在“政府采购”医药用品时,将更多地倾向于公开招标,而不会专门针对某一个企业大量采购。此外,各地政府还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采购。因此,这种采购很难说会对某个固定的生物医药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

  除了政策面不明朗的因素外,生物制药自身的特点也使得各大企业对今后能否及时地掌握商机心存犹豫。由于生物制药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其成功率仅为5%左右。从事生物制药研究和经营长达十年的上海美全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彭志刚对记者表示,生物制药要获得市场成功,时间、风险和成效三者缺一不可。这次非典中,众多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是因为并不先进的干扰素和PCR诊断试剂恰好赶上非典需要,属于老药新用,所以企业才能在短期内纷纷推出所谓的“新药”。而开发一个新的生物药品,则是完全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他认为,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确会给企业带来商机,但企业的产品或新药研发时间表能否恰好赶上这个点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未知数,即使研发成功,新药的效果如何也会增加企业捕捉商机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企业纷纷表示短期之内难觅商机,但记者注意到,一些企业还是悄悄地做出了反应。据悉,万兴目前就正在与大学的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院联手,研制开发新的生物药品。而科华的副总经理王缦博士表示,企业拥有国内企业惟一的P3实验室,正在组织人力,加快开发和临床试验有关的诊断试剂。据悉,北京,广州等地的多家生物制药企业也正在全力研制开发新药,以期能够在适当时机抢占市场。

  研发“瓶颈”成为致命伤

  尽管各大生物制药企业都认为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是一个长期利好的消息,但前期借着“非典”行情一路飙升的生物制药板块近期还是出现了大幅回落的行情。海通证券医药板块的分析师公剑表示,这显示广大投资者对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并不抱有充足的信心。信心缺乏的主要问题是目前生物制药企业的竞争极为激烈,而竞争背后所反映的是国内生物制药企业还没有充足的能力进行新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干扰素、诊断试剂等低端产品上做文章,造成同类产品的供过于求,也使得原本附加值就比较低的产品,又要在价格上一降再降,形成恶性竞争,而价格战反过来又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假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对国产生物技术产品信任度降低,宁愿使用昂贵的国外进口制品,进一步造成国内企业的效益下降。公剑预测,随着“非典”疫情渐渐趋于平稳,市场对干扰素等生物药品的需求量减少,同类产品之间的厮杀将更加激烈。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我国的大部分生物制药都是仿制品,知识产权纠纷也困扰着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目前国内的多家生物制药企业都被卷入与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中,一些企业的产品由于没有知识产权,遭到有关国家的禁令和惩处,市场空间大幅度缩水。某药业投资约1亿元,发展分泌型人生长激素,产品还没有上市就被美国列为起诉的黑名单。此外,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国外大型生物制药企业来我国申请专利者越来越多。

  专家表示,中国生物制药研发上的主要障碍是资金问题。国内新药研究主要靠政府投资,1993年以后国家虽加大了投入,但对全国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来说,无疑仍是杯水车薪。由于对生物技术开发高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认识不足,特别是部分技术人员不负责任的渲染,许多投资者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思想准备,盲目上项目,且急于求成,甚至一年就要求20%的投资回报率,造成许多资金和时间的浪费,甚至致使一些有前途的项目半途而废。而一些大企业不愿投资在产品研发阶段,宁愿像对传统医药产业一样把相当部分投资用在厂房、仪器建设上。此前,国内一著名医药集团投资1.5亿元,在上海建立生物制药企业,但大部分资金用于厂房和设备,用于研发的资金少之又少。而事实上,生物制药并不需要大量仪器设备及高大的厂房,往往一个大的发酵罐所生产的产品就可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生物医药的生产能力还有较大空间,在人工成本上与国外相比占有绝对优势,如能解决研发问题,完全可以与国外的大型医药企业相抗衡。

来源:中国经营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生物制药|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