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欲乘东风上九霄?

【字体: 时间:2003年08月14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东半球燃起的战火浓烟,也煽旺了生物制药的烈火,战争已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典风暴,更为“生物制药热”火上添油。目前,全球生物制药的发展已大大快于药品的发展速度。有专家预言:“预热”多年并保持着和平稳定状态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又将出现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最近,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形势一片大好,股价大幅上扬,各大型企业的抗癌、抗肝炎等生物技术药品临床试验捷报频传,令投资者信心大增。中国的生物产业也不寂寞,随着一批生物制剂争抢“抗非”快速通道,深沪两市的医药股也冲到了涨幅的前列。
   
    人称医药产业是棵“常青树”,生物制药是树上的“金苹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高了,自然对药物品种、质量、数量等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是近20年来,医药产业在需求的驱动下迅猛发展,医药产品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市场每年都以8%~10%的速度增长,1994年为2467亿美元,2000年为3500亿美元,2002年已达4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680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高于其他化学工业的增长水平。目前生物工程药物的销售额约占世界医药市场的10%,这一数字仍以较快的速度递增,因为随着化学药物引起的安全性、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化学药物将逐渐被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所代替。由此可见,生物制药产业的前景充满光明。
   
    生物技术研究后来居上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80年代,当美国生物制剂产值单品种已达到十几、二十几亿美元的时候,我国的生物技术药品领域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到了90年代,以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为重点的生物技术在国外蓬勃发展时,我国则是缓慢发展。但由于我国一直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产业来扶持发展,随后发展异常迅速。如我国先后将生物技术列入“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及将其列为“863计划”最优先发展项目后,国内已初步形成生物医药的产业格局。
   
    面对巨大的投资机遇,自1997年以来,我国众多企业乃至合资企业纷纷宣布介入生物制药领域,一时形成了生物医药领域的第一轮投资热潮,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纷纷介入到生物制药领域,使生物制药行业的队伍迅速地壮大。但随着企业及公众对生物制药行业高风险特性的逐渐认同,这一轮热潮很快降温。如大龙泉将公司持有的沈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权转给大连滨基投资有限公司;长春高新向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让公司控股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920万股,占金赛药业总股份的40%;天然科技将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中的300万股(占总股本的3.09%)转给康恩贝集团公司。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进入21世纪,在以干细胞技术与功能基因组(SNP)研究为主的生物技术药品领域中,我国的研究水平已基本达到与世界同步,特别是在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说已没有差距。
   
    产业规模明显落后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药品产业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创新产品少、产品重复现象严重、技术装备单薄、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从产业规模上看,1990年我国生物技术药品的总产值约为18亿元,1997年增加到30亿元,2000年总产值达到80亿元、利润达到20亿元。而美国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安进公司2000年的销售额就高达750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在规模、技术水平、产值、效益等各个方面均明显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多项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阶段与国际水平接近甚至某些技术超过国际水平,然而在生物工程的产业化水平上,即下游工艺技术水平却很落后。有人做过统计,我国生物工程的产业化水平与国外相比,至少相差15年以上。
   
    我国生物技术药品产业历经十余年发展,迄今已有企业近200家,而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不到100家,其中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并在有关部门登记立项的只有60家左右,而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40多家,这40多家企业2000年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不超过20亿元,而其中超过1亿元的仅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安徽安科生物等寥寥几家,大多数生物技术药品企业处于亏损或难以为继的境地。而且这些公司生产的品种大多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促红细胞生成素、集落刺激因子、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白细胞介素以及一些预防性疫苗,其生产工艺及市场销售额均远远不能与国外同类品种相比。如安进公司的阿尔法依泊汀(又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自从1989年首次上市以后,凭藉其不可替代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和替代输血的疗效,使其不论在临床还是销售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01年,其全球销售额达34.30亿美元,2002年达42.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该品上市10年来,其销售额累计已高达100亿美元以上。
   
    EPO目前在国内已有十多家单位获准生产。辽宁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医院的销售额占了上风,上海麒麟鲲鹏(中国)生物药业、上海罗氏等合资企业的产品也占了一席之地。2001年,EPO的国内医院销售总额约为47449万元人民币,2002年为35628万元人民币。但与安进公司的EPO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相比,仅是小巫见大巫。
   
    生物制药又逢春天?
   
    1993年,我国批准了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赛若金,英文名SINOGEN,直译为中国基因)在我国生产,这标志着我国生产工程药物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随即赛若金占据了该市场60%的份额。目前,我国药品市场上主要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干扰素、重组人白介素-2、G-CSF(增白细胞)、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等15种自己生产的基因工程药品;已批准进入临床的有重组人胰岛素、白细胞介素-3等近10种;单克隆抗体研制已由实验进入临床,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已初步获得临床疗效,遗传病、不育不孕症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进行开发研究的基因工程疫苗和药品还有几十种。
   
    对于刚起步的生物制药产业,由于它的抗风险和抗冲击能力较弱,比起传统的制药行业来说面临的压力更大。虽然在近几年来,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的不断开发上市,已打破了国外生物药物长期垄断我国医院用药的局面。但由于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缺少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仿制或直接引进专利保护过期的产品占的比例相当大,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量重复生产的国产品只能在国内市场自相残杀。有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生产干扰素的厂家有20多家;生产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有5家;自1998年杭州九源获准正式生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又陆续有35家药厂申报这种基因药物。可以预见,市场的放大,参与企业不断增多,投入的资源会更多,竞争会更加惨烈。
   
    生物经济包括六大方面:医药、农业、环境、海洋、能源、基因组工业。而生物制药作为生物工程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展示出其无穷的生命力。有专家预测,从2000~2015年,生物工程的大规模产业化将走向成熟,生物经济将与电子信息产业并驾齐驱,成为21世纪经济的支柱产业。21世纪的前10年将是我国生物制药业捷报频传的10年。特别是这次非典疫情的暴发,干扰素被推上了主战场,其市场立即出现异常的火爆。为此,吸引了不少投资企业的目光,融资渠道得以扩充,从而使生产企业的实力得到了有力的加强。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加大了投入,这将加快生物制药发展的速度。
   
    生物制药是知识经济的热点,只要有国家政策作有力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提高营销能力,加快人才的培育,走仿创结合的路子,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预见,中国生物制药的春天必将更加明媚。
   
    来源:医药经济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生物制药|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