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成果多产业化难

【字体: 时间:2004年10月18日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辑推荐:

  

      9月24日结束的2004中国国际新材料与加工、应用博览会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专家及企业家纷纷表示,生物材料产业新、难度大、困难多,急需扶植。

  科技部国家863计划特种功能材料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李玉宝介绍,近10年来,生物材料和制品市场一直保持15%的年增长率,预计10至15年内将达到药物市场规模,并成为本世纪新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已将其列入高科技发展计划。但是该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具有项目小投入大、规模小周期长、技术难人员素质不高的特点,产业化道路相当艰难。

  华东理工大学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刘昌胜告诉记者,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历很多环节,其中包括实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阶段,还有市场商品化阶段。在这个产业化的历程中,每个阶段都是困难重重。

  对于这一点,曾从事生物制品研究15年的上海其胜生物材料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其胜感触更深。他认为中国生物材料在种类上与国际上的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与国际上却有明显的差距。在资金方面,一方面国家投入少,一个项目往往只有100万元的投资;另一方面是其他投资者因为投资周期长而不愿投资。因为生物材料方面的投资至少要5年以上才知能否有回报。在技术方面,中国的技术成果也不少,但是真正能转化成商品的很少,因为作为实验室里的技术,离生产和市场还有很多路要走。在管理和体制方面,一是报批程序很复杂,而且其中的政策也常有变化,让企业很难应对,很多企业3年都拿不到生产许可证。因为管理的门槛太高,审来审去,很多企业还没有干起来就被审死了,这样不利于生物材料这个新兴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体制方面也有问题,政府支持的钱大多都在科研院所里,研究出来的成果大多只是变成几篇论文,没有把钱用在将这些论文变成真正的商品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这种机制,因此院所里的专家们也就不能把实验室的成果跟踪到生产,跟踪到市场。

  专门做医用胶的北京福爱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霞认为,中国生物材料行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小,需要国家和各方面的扶持。这个行业是由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扭在一起的行业,因此行业的培育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由生物材料生产企业来承担。

  与会专家及企业家建议:首先应将技术要素同资本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需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其次,研发应与产业化相结合,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重点培养技术兼经营型人才,使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降低产业化成本。基于生物材料的研究开发花费大、周期长、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冲击的特征,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