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对同性恋的补偿

【字体: 时间:2004年11月22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推荐:

  

  

通过调查,发现同性恋组男子的母亲和姨妈都有着比异性恋组的母亲和姨妈更强的生育力,也就是说,她们具有较强的遗传优势。奇怪的是,这个生殖优势如果是传到了她们的儿子身上,就荡然无存了。难道这就是大自然对同性恋不易产生后代的一种补偿?

对于一个物种而言,生存和繁衍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生命意义。依照生物进化的理论,只有具备生殖和生存优势的生物性状才可能不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才能被保留并遗传下来。但这不是个绝对的世界,同性恋就无法产生自己的后代。当研究者提出同性恋遗传这个概念时,便出现了这样的悖论,如果同性恋基因真的存在,那么如何解释它被完好地从远古一代一代地相传至今?

母亲带来性向?

2004年10月,意大利的科技人员着实兴奋了一把。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自然》公布了来自Padua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曾被认为的同性恋相关基因,竟有提高女性生育能力的作用。若如此,不正可以解释为何同性恋基因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吗?

Padua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意大利的酒吧和俱乐部中选取了98名同性恋男子、100名异性恋男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谱问卷调查,对他们及其4600位亲属进行了研究。发现同性恋组男子的母亲和姨妈普遍有着比异性恋组的母亲和姨妈更强的生育力,也就是说,她们具有较强的遗传优势。奇怪的是,这个生殖优势如果是传到了她们的儿子身上,就荡然无存了。难道这就是大自然对同性恋间不产生后代的一种补偿?

安德里亚·坎普里奥·希亚尼是这项研究的带头人,他说:“很有可能是这样一组基因,在男性身上会影响性取向,于女性则提高生育力。”

研究小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这组基因的真实面目,只是推想它们很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但他们肯定,同性恋一定不是单个基因的作用,因为单基因很容易通过遗传在人口中散布,那样我们身边会有大量的同性恋者存在。

然而,无论真相如何,X染色体已难脱干系。这和色盲的遗传规律有些类似。在人类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中,男性染色体是一对XY,女性则是XX。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母亲XX染色体中的其中一个X带有同性恋相关基因,并遗传给了孩子,如果是儿子,其XY染色体中的X只能来自母亲。但如果是女儿,两个X分别来自父母,所以,除非她父亲是双性恋,否则她最多只是个携带者。不过,这些推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同性恋基因组只存在于性染色体上。但事实上,还有部分的同性恋相关基因可能分布在其他染色体上。

研究中还发现,在同性恋组的母系家族中,同性恋的发生率确实高于非同性恋组,这再次说明了母亲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子性取向的影响。

基因定江山?

真的存在同性恋基因吗?“Gay Gene(同性恋基因)”成为热门词汇是在1993年,当时,迪安·哈姆在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并宣称,同性恋可能与某个基因有关。很快,《新闻周刊》以封面文章做了相关报道,《华尔街日报》写道:“研究已瞄准同性恋基因……”在当时这让许多人相信,原来同性恋是人类自身正常的基因变异,天生且会遗传。

可惜,如此复杂的行为学,怎是遗传学轻易可以盖棺定论的?很快,1994年,同样在《科学》杂志上,科学家们针对当时的宣传做了严肃的回应:

一次又一次,科学家们宣称某个特殊的基因或染色体区域与行为特征有关,只有当他们无法重复时,才会收回他们的结论。“遗憾的是,能成功拿出重复结果的,实在少得可怜”……面向大众的宣称过于草率,媒体对此往往又不加质疑地大肆炒作。实在太不理性。

  ……

回到前述意大利科学家的研究中,他们在调查中还有另一个发现———同性恋男子在兄弟姐妹中,往往排行靠后,而且他们有哥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个发现支持了另一个有关母亲生育男孩后免疫系统发生变化的理论。

1990年代中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男性胎儿代表一个抗原,一个能够刺激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分子。接下来每生一个男婴,母体就再一次被这个抗原免疫,随后子宫中的化学变化就会对胎儿的性取向产生影响。这个理论曾引起强烈的争议。该假设的构想者之一,加拿大科学家雷·布兰查德计算出每多生一个男孩,就会使下一胎男婴成为同性恋者的几率增加33%。

事实上,即便在前述意大利科学家的研究中,坎普里奥·希亚尼博士也承认,就算将他们的结论———母亲基因和免疫系统两个影响因素结合起来,也只能解释那些同性恋者中20%的情况。剩下的80%则更多缘于个体早期的性观念形成和社会经历,包括童年时期经历的影响。研究无非告诉我们,尽管很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性恋基因”,但遗传因素是有可能影响到性取向的。“我们坚信这组基因会影响到性别表现,但是它们并非起决定作用。”坎普里奥·希亚尼博士说,“因为那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一个历史机遇?

也许这能增加同性恋人群的归属感,事实上,这类人群一直遍布在各种古代人类文明里面,甚至他的历史并不短于正常的异性爱情,彷佛跟人类与生俱来。

4000年以前,古埃及人把男性之间的性爱视为神圣行为。传说中,霍卢士和赛特两位大神就有此举。古代非洲北部的迦太基人,希腊人的一部分祖先杜仑人,古代黑海以北的西先人,以及后来北欧诺曼人的历史中,也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记载。此外,拉丁美洲3大文明之一的玛雅文明,也记载了青春期同性恋的现象。甚至有专家认为,玛雅文明推崇同性恋胜于异性恋。在玛雅人的观念中,成人之间的同性恋是难以抗拒的天性。

当然,同性恋的黄金时代是莫过于古希腊文明时期。古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因而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那时的成年男子常常会和12~16岁的少年陷入热恋。那些有着较高文化修养、兴趣品味高雅的主流阶层男性尤其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将精神上的投契作为爱情追求的一部分。在他们眼中,尚未成年的英俊少年羞涩腼腆却又朝气蓬勃,求知的目光单纯而又热烈,还散发着含苞待放的男子汉气概。这些特质比异性更吸引人。

虽然古希腊文明对性的禁忌少于现代西方文明,但并不说明那时对同性恋的容忍度高。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现代人看重的是性对象的性别和性活动的性质,而古希腊人看重的是性活动质量的高低。

所以对于古希腊人,这个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行为,其意义仅限于该行为本身,而不涉及一个人的性取向和他的性本质。只是随着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同性恋行为才逐渐被病理化,在很多区域里被视作一种不正常的病态行为。虽然后来讨论逐渐改变了同性恋行为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并逐渐给予理解和宽容。

如今,世界上2/3的国家和社会默认了同性恋的活动,并接受同性恋者作为公众人物的形象,尽管他们离主流还很远。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你会看到对同性恋的态度会影响到克里和布什的竞争。即便不是政客,任何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也会保持小心翼翼的态度。这或许是半个世纪前的同性恋者所不敢想到的。但是同性恋的存在并不是生理存在这么简单,它的社会影响力,或许才是它尴尬处境的原因。

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在其相关著作中写道:“同性恋生活方式”以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结构出现,使得人们拥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生活,而同时并不必须拥有一种稳定、持久的关系。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令传统难以接受的,非一夫一妻制的人际关系。福柯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同性恋是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即开发新的关系和情感潜力的历史机遇……”此外,他预言,有一种可能性,当同性恋者学会以不同方式表达他们之间的感觉后,在它们发展出一种与制度化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新生活方式之后,既存日常秩序的改变将会更大规模地发生。

一定还记得电影《霸王别姬》中“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程蝶衣吧,《春光乍泄》,《金枝玉叶》……电影中的张国荣一如现实中的他,将同性恋者的气质表达得深至骨髓。伊斯迈尔·默谦德与詹姆斯·艾佛瑞这对同性艺术伴侣在长达40年的爱情生涯中,携手创作出《波士顿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舍》和《长日将尽》等文学电影佳作,他们根据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莫里斯》被誉为“同性恋电影的珠穆朗玛峰”。文学作品里,从托马斯·曼《魂断威尼斯》到三岛由纪夫《假面的告白》……那是怎样一个属于他们的丰富的世界?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同性恋|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