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快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

【字体: 时间:2004年12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编辑推荐:

  

  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发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措施加速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记者11日在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上获悉,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科院、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历经8年建设,已成为中国新药研究与开发、尤其是现代中药开发的新兴产业平台。目前,这里集中了大批中外药物研究机构、药物筛选中心。医药生产企业已有200多家,其中包括罗氏、礼莱等知名外资企业。2003年,这里的医药企业实现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39%,今年1月至10月实现产值30.28亿元;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申请专利54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25项,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超过10个,进入实验室阶段的新药超过20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制的抗早老年性痴呆新药希普林,各种性能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同类产品,一期临床试验结果通过美国FDA预审,二期临床试验正在法国、荷兰等国家的35家医院同时进行,效果良好,有望成为中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说,为了加快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凡是开发国内没有上市的新药,包括中药制剂、其他天然药物制剂、诊断和治疗艾滋病的新药、治疗肿瘤的新药,不受一般审批程序的限制,可享受快速审批的优惠。同时,还要在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扩大新药临床试验点,以加快新药走向市场的速度。

科技部、卫生部和中科院有关领导表示,把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成世界一流平台,不仅要聚集上海的科技力量和资金,而且要努力聚集全国和世界的科研力量和资金,要抓好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研究。卫生部领导也表示今后要全力支持这个基地的建设。中国科学院已把所属的上海药物研究所搬到这个基地。计划今后要把更多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到这个基地,重点支持设在这里的10万个化合物的药物筛选中心的建设,同时要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与上海合作搞好国家药物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上海市市长韩正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要建成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中心。今后,技术开发要以自主创新为主,创新重点不仅是生物医药领域,还要兼顾其他领域。上海市政府将进一步做好这个基地的发展规划,重点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完善现有政策,提升政策优势,以吸引更多中外科研机构和企业。

张江药谷新药研发“黄金区”

一片不到3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成为全球一流的科研“黄金区”!8年前,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还是纸上蓝图,而今,它已是声名远播的“张江药谷”。

30个“上海新药”在这里诞生,30多亿元产值在此创造,10个全球研发中心落户此地。盘点2004年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亮点,各项数字令人兴奋!



数字一:30个“上海新药”

——目前基地内共有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实验室阶段新药超过20个。

击退疟疾,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看到了曙光。目前全球约有3亿-5亿人感染这种疾病,每年导致300多万人死亡,其中2/3是非洲儿童。第二军医大学和万兴生物制药公司“十年磨一剑”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疫苗已申请国外发明专利,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专项资助。

几年间,药谷已抛出多个“重磅产品”:一类新药希普林有效对抗老年痴呆症,目前正在欧洲35家医院进行II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上海新药”;产前筛查系统只需2毫升静脉血,就能避免先天愚型婴儿降生,检出率达85%;抗早孕新药“赛米司酮片”,更是为数不多的化学类一类新药……

原创成果喷薄而出,得益于药谷完整的“创新链”。“一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一校(上海中医药大学)+30家研究中心”的构架,8580名科研人员,使药谷当之无愧成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区。



数字二:30.28亿元产值

——2004年1-10月,药谷内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30.28亿元,接近去年基地全年水平。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一间朴素的会议室里,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肿瘤研究所所长郭亚军教授与上海兰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老总兴奋地商谈:肝癌疫苗已获得二期临床批文。双方投资4亿元组成产学研联盟,一旦肝癌疫苗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将在第一时间被付诸产业化。

基地创新不断加速,企业则拿好“接力棒”。目前,绿谷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汇仁药业、中医药大学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在现代中药研发、药物代谢、抗体研究领域,基地企业也形成了多个联盟,使实验室成果源源不断变成服务大众健康的产品。

如今,药谷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医药产业“藏龙卧虎”之地。目前基地内共有21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上海赛达生物公司仅“肿瘤坏死因子”一项产品,今年销售额就达到1亿元。



数字三:10家全球研发中心

——迄今为止,已有通用电气、杜邦、礼莱、罗氏、欧姆龙等10家“巨头”,将其全球研发中心设在张江。

为什么选择上海、选择张江?罗氏研发中国科研总监陈力说:“这里有最强大的人才库。”已在药谷建立研究中心的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则兴奋地回答:“张江简直就是首屈一指的科研‘黄金地段’!”

如今的药谷,正凭借各种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针灸经络机理领域,中药创新园与德国马普学会、美国耶鲁大学开展紧密合作;中科院则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疫苗研究机构——巴斯德研究所在申城联手,致力于推进传染病学,特别是病毒学、免疫学、疫苗学的研究与教学。

此外,基地中一批企业还承担起全球研发外包服务,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全球竞争。作为国际药物合成的外包市场中的一匹“黑马”,药明康德公司今年销售收入预计达1.6亿元;在基因技术研究领域,上海睿星基因公司也承接下多项外包业务。 



一年一度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昨天在沪召开。会议由领导小组组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他希望基地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和服务中心,成为推进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的一个重要“发动机”。 

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创建于1996年8月,它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发起,中科院也于同年加盟建设。经过8年发展,基地已从“一所六中心”的最初设想,发展到今天的“一校、一所、一园加30多个研发中心”的研发构架,一个由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四大产业链构筑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去年,基地内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39%;今年1到10月,实现产值30.28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韩正对基地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三个转向”的要求:在创新方式上,要从以引进技术为主逐步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在创新重点上,要从单一的生物医药领域逐步转向以生物医药为主适度兼顾其他领域;在创新组织上,要从单兵作战逐步转向以协同攻关和集群创新为主。 

如何进一步优化环境,为基地的加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此,韩正强调了近期需要加强的几个环节,其中包括:制定上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做好前瞻性布局工作;梳理、整合和完善现有政策,着力提升政策优势;以完善平台功能为抓手,提高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服务水平等等。 

韩正说,基地是全国的基地,一定要充分发挥科技研发资源密集和产业集聚的优势,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提升能级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基地应以平台和项目为抓手,强化服务功能,突出自主知识产权,为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的推进发挥更大作用。他表示,相信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基地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等出席会议。国家科技部秘书长张景安以及来自中科院、国家中药管理局的领导也参加了会议。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