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为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字体: 时间:2004年07月19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诺曼·博洛格等6位诺贝尔奖得主16日在这里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做了学术评估,并就研究所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新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旨在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以迅速提高中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研究所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促使科研人员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推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同时也鼓励研究人员做出对中国和世界有应用价值的工作。研究所直接依靠国际上同专业主要专家评价,以学术为最高标准,来判断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加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其他5位诺贝尔奖得主为:托尔斯滕·威塞尔、戴维·巴尔的摩、罗伯特·胡贝尔、哈特穆特·米歇尔和法里德·穆拉德。学术指导委员会是研究所的学术咨询机构,对研究所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学术评估并提出咨询意见。海内外著名的生命科学家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其中三分之一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三分之一是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另三分之一是国内知名学者。经过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的严格评选,在海外从事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家王晓东和邓兴旺共同担任研究所第一届所长。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胡贝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为人类基因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生命科学在中国取得了飞速进展,相信研究所会在不远的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美国生理学家威塞尔教授说,海外华人科学家在许多研究领域逐渐成为领军人物,他们必将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中国要想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进展,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说,6位诺贝尔奖得主加盟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对进一步加强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创新,加速中国生物高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第一次迎来这么多名诺贝尔奖得主。

  “未来20年,生物技术领域会不会酝酿一场技术革命?中国在其中有怎样的机会?怎样才能在未来的产业浪潮中抢占先机?”6位诺奖得主将参加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的“生物经济周”活动,为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献计献策。

  7月15日,3位诺奖得主刚在友谊宾馆下榻,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是:“绿色农业之父”、美国农学家布劳格博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原校长、生理学家威塞尔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生化学家米歇尔博士。


  生物技术方面中国有优势

  近年来,华人科学家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据统计,全世界最有名的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1/4是由华人撰写或参与撰写的。华人已经成为生物学界最有实力的一支力量。

  “中国在与植物和干细胞相关的生物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米歇尔说,“在欧洲,很多人强烈反对转基因植物和干细胞研究,这种反对是不公平的。”他暗示,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探索更有勇气和动力,这些探索有助于确立研究上的领先地位。

  听说中国农业科学家在抗虫棉和抗虫水稻方面取得的进展,90岁的布劳格第一个反应是“很兴奋”:“我工作60年了。我那个年代主要是进行物种间的杂交,现在的转基因技术不再需要这种杂交,可以直接把某一段基因嫁接到另一个品种上。这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会有很大的成果。你们在这方面的成绩让我振奋。”

  威塞尔说,中科院上海神经所在外籍所长蒲慕明的带领下,最近在神经科学方面有很杰出的成果。随着大批海外学子的归国,中国一定能在生物技术上有好的前景。


  年轻人是最大的财富

  与记者见面的3位科学家都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北京生科所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的研究所,其学术委员会包括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们对研究所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年轻人的做法十分赞赏。

  “即使在欧洲和日本,要让年轻科学家挑大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威塞尔说,北京生科所招聘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主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从事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有胆识的举动。

  二战之后,在美国的大学,犹太学生往往是最优秀的。而今天,班里的前几名很多时候是中国学生。威塞尔认为,现在欧、美、日本的不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淡,而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也许未来30年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你们最大的财富。”


  不要太在乎诺贝尔奖

  谈到怎样产生诺贝尔奖得主这个老话题,3位科学家都认为“不要太在乎”。

  “要得奖,天赋很重要,努力很重要,机遇也许更重要。很多很有名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威塞尔看来,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个人有强烈的兴趣,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从这种意义上讲,“不但不要太看重诺贝尔奖,也不要看重其他大奖。”

  1974年布劳格就到过中国,“30年前也许你们还未出生,这30年里中国的变化可真够大的,生活质量提高得太多了。我想你们不要光看得不得奖,更要看自己取得的成就。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们能得诺贝尔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诺贝尔|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