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5何梁何利奖看中国生技科研杰出成就

【字体: 时间:2005年10月2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综合:10月14日,2005年何梁何利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总共有45位科学家获得了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而在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中生物相关的获奖科学家分别有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池志强院士、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赵国屏和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张旭,以及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程津培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女科学家王志珍院士。

“何梁何利奖”即何梁何利基金设立的奖项,是由何善衡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何添先生、利国伟先生的伟伦有限公司共同捐资,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基金设“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励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卓著,并取得国际高水平科技成就者;设“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励在自然科学的某一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基金每年颁奖一次,对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者,颁发奖金100万港元,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者,奖金20万港元。

这次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几位科学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他们的成就中可以一瞥国内生物科研发展。

池志强,浙江黄岩人,1924年11月生,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留校任教。1953年起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重要成就:在长期研究强效镇痛剂的基础上,池志强教授自行设计并合成了3-甲基芬太尼衍生物,从中找到一个作用极强的镇痛剂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OMF)。并且通过受体结合、离体器官生物鉴定及脑中结合位点分布特征等研究,证明OMF是一个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μ受体激动剂,且是国际上已知μ受体激动剂中选择性最高者。这一成果为研究受体与配体结合机理,设计新药提供重要的基础。
之后池志强教授组织了上海药物所化学合成、药理学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三方面的研究力量,与陈凯先研究员实验室紧密合作,开展了μ受体三维结构计算机模拟及与OMF结合特性研究。以Bactedorhodopsin为模板,μ受体一级结构为基础,结合配体与受体结合部位研究的已有资料以及OMF立体异构体的结构功能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先发表了计算机模建的μ-阿片受体三维结构的模型,并初步分析了OMF与受体结合的可能位点,。由于池志强同志在受体研究方面的成就,他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国际麻醉剂研究会执行委员的中国科学家。

赵国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基因资源与基因组工程研究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1990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普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4年任上海Promega公司生产经理,1995年来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于1996年任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7月调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重要成就:赵国屏研究员自回国后主持了核糖核酸酶抑制蛋白等产品生产,指导完成了GL-TACA酰化酶基因工程菌头孢菌素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调控的分子机理”的研究。1998年赵国屏转到了他并不熟悉的领域——基因组研究,自此先后开展了克隆乳光牙II型疾病基因、克隆家族性白内障基因的工作,并领导其研究小组通过与美法两国科学家合作进行钩端螺旋体基因组测序、功能注释以及进化、生理与致病机理的分析,并将这一成果公布在2003年Nature上。近年来,他又参与了真菌、日本血吸虫和家蚕基因组的研究。

张旭,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回到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开始进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神经传递机制的研究。

重要成就:近期张旭研究员研究倍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其几篇文章相继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其中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Interaction with vesicle luminal protachykinin regulates surface expression of δ-opioid receptors and opioid analgesia”文章中,张旭等科学家发现了调控阿片类物质镇痛作用的新原理,这一研究突破了一般神经研究中对P物质和阿片类物质两大痛觉调控系统的传统认识,并且说明了P物质前体分子是直接调控阿片系统镇痛功能和吗啡耐受的关键分子。由于镇痛剂的耐受性会影响到镇痛效果,并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这一发现为发展新型镇痛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好应用价值。

 程津培,天津人,出生于1948年,先后就读天津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就在在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9年回到南开大学任教,1995年当选为南开大学副校长。现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

重要成就:从事物理有机化学专业研究工作,在与生物相关领域建立了NADH辅酶模型反应机理的第一个定量判据——能量判据,并且在有机物键能的系统研究及应用键能理论解决化学和生命体系的基本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等10多项,发表论文近百篇。

王志珍 ,1942年7月6日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获新中国第一批德国洪堡奖学金、1981年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奖学金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做访问研究,后在德国和香港任访问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重要成就:在蛋白质折叠机制和分子伴侣研究方面贡献突出,其中于1993年率先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之后通过证实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分子伴侣的活性,打破了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并且在阐明该酶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折叠酶帮助蛋白质折叠新的作用模式。之后王志珍院士又细菌DsbC和DsbA蛋白的分子伴侣活性,阐明分子伴侣GroEL与不同靶蛋白折叠中间体的结合有“半位结合”和“全位结合”不同的模式,为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提供丰富的信息。目前王志珍院士已发表100篇文章,其中52篇发表在SCI杂志(包括FASEB J., TIBS, EMBO J., PNAS, J. Biol. Chem., Biochemistry 等)获引用600多次。(生物通记者:张迪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