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企业成功之道——产学研互动

【字体: 时间:2005年03月25日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推荐:

  

      缺乏资金,只能靠仿制国外产品“谋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风险资金“不敢”介入……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该如何走出“怪圈”?昨天,数十位中英生物科技产业界专家聚会,为这一“21世纪的朝阳产业”把脉。

  三方合作共同开发市场

  生物科技产业以生物、医药科学发展为支撑,开发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产品,必须实行跨学科合作。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拥有64家生物科技衍生公司,每年吸引各方研发投资达1.8亿英镑,不少产品尚未走出实验室,跨国大型制药公司就已投钱资助。强劲的创新能力,来自该校的跨学科研发平台,整合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纳米、软件甚至数学等学科力量,共同开发市场对接产品。

  与会者认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大都只有高校教学和实验室研究的背景,在捕捉市场需求、组建团队等企业运作方面往往缺乏经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生物科技公司普遍设立科研转化小组、财务法律服务小组等团队,为企业的产品定位、知识产权保护、开拓市场等各方面提供专家指导。“仅仅靠生命科学研究者的一个点子就办公司,是很危险的。”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创新公司负责人格雷夫斯说。

  深度合作争取社会资金

  规模小、竞争力不强、重复建设多,是我国生物科技产业面临的挑战。我国基因工程药物总销售额,不及美国甚至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我国每年生物技术研发总投入在6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及国外大公司一个基因药物一年的销售收人。美国的生物科技投入基本来自风险资金和市场,而我国的生物科技投入主要还是政府“买单”,风险资金介入甚至出现走低态势。

  缺钱,导致企业急功近利。我国生物科技企业靠自主创新产品立足的很少,大多靠仿制国外新药维生,如国外新药EPO和G-SCF,国内十多家企业仿制生产,结果引发价格大战。上海某生物科技企业老总道出苦衷:自主创新搞新药,投入成本极高,一个资产五六百万元的企业最多能搞五六年。没有风险资金介入,企业不搞仿制怎么活?风险投资商的回答是: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至少要10年,风险太大,谁敢投?

  生物科技产业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有创业投资专家指出,高校可设立“种子基金”保证生物科技企业启动,同时,政府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生物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成功案例,引导风险资金介入。企业也应主动出击,加大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吸引制药企业提前介入,参与研发。只有产学研深度合作,才能让“朝阳产业”健康成长。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产学研互动|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