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上发表论文的启示

【字体: 时间:2005年03月09日 来源:微生物研究所

编辑推荐:

  

  2005年1月14日出版的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发表了中国科学家(蒋辉、郭纬、梁新华和饶毅)关于发现对确定神经细胞极性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的研究论文。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这是近25年来中国内地学者第一次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 

其实,早在25年前,也就是198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王敖全、戴秀玉和陆德如三位科学工作者曾在《细胞》杂志21卷上发表过关于大肠杆菌Tn2转座子转座性质的文章。当时该杂志主编本杰明?列文(Benjamin Lewin)博士曾致函陆德如,称非常高兴能够发表这篇过去30年来首次投向美国杂志的中国研究论文。 

25年来,我国的国力大大加强,科学事业突飞猛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更以积极推进创新战略而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基础和高技术创新成果。新年伊始,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这个国际顶级权威性学术刊物上,终于又有了与旅美科学家合作,全部研究工作都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论文的发表。这充分证明在国家科技创新工程中大力引进海外科技精英和培养科技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类似成果在我国诞生,决不会再等上四分之一个世纪了。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25年前的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本身的学术地位很难作过多的评价,自然无法和25年后的论文同日而语,况且后一篇论文是由获得过美国神经生物界2000年“克林根斯坦”大奖的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神经所客座研究员负责完成的。 

只要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科研状况的人,就会容易理解当时能在细胞杂志发表文章,是多么难能可贵。1979年,该文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遗传研究室陆德如从瑞士进修归来,根据当时微生物遗传学的进展动态,建议以发现不久的大肠杆菌转座子TnA家族中的某些未知性质作为研究课题。在取得室主任的同意后,就和王敖全、戴秀玉一起开始了工作,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便得到了新发现。正好此时J.H.Miller 博士应邀来为我国举办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研究小组向他介绍了最近的工作。Miller 博士对此感到十分吃惊,没想到在北京,在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能取得如此高水平的结果,认为可以推荐到Cell 杂志上发表。这就是该文发表的背景。应该说,这才是完全由国内科学家在国内独立完成的工作。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首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动态,根据自己的条件,善于捕捉研究对象是创新的基础;其次,建立密切的对外交流渠道是让世界了解我们和使我们走向世界的必经之途;第三,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国外科学家相比并没有多少差距,做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微生物研究所近半个世纪以来.,也做出过数项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作。例如二步法发酵生产维生素C的新工艺,是我国迄今为止收益最大的对外技术转让。 

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一切悲观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在属于中国的新世纪里,中国科学家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路线引导下取得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本文作者为微生物所程光胜,戴秀玉,其中,戴秀玉即当年Cell文章发表者之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发表论文|启示 |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